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9章 微光(2/3)
办刘老师、设备科孙校长、甚至当初极力反对的表演系李卫国主任,都一脸严肃地坐在了前排。*x/s~h·b-o?o!k/.\c?o-m′
摄影系、录音系、文学系的几位骨干教师也来了,显然是被王教授的面子或者“一个人关棺材里拍90分钟”的猎奇噱头吸引来的。
放映厅里弥漫着一种混合着好奇、审视和淡淡怀疑的气氛。黄勃、张铁军、老周、小吴等核心成员被安排在角落,紧张得手心冒汗。
灯光熄灭。放映机启动,光束投射在银幕上。
没有片头,没有演职员表(林东没钱做),画面首接切入一片令人窒息的黑暗。
只有粗重的喘息声和摸索声。然后,打火机微弱的光芒亮起,映照出黄勃那张沾满泥土、写满惊恐和迷茫的脸。狭小的空间,粗糙的木纹,压抑的绝望感扑面而来。
接下来的90分钟,放映厅里鸦雀无声。只有银幕上光影变幻,声音在封闭的空间里回荡:
手机按键的嘀嗒声、信号不良的电流滋滋声、绑匪冰冷残忍的威胁、保罗从愤怒、哀求到绝望、麻木的喘息和嘶吼、以及那无处不在的、令人窒息的黑暗和敲打木板的闷响。
林东坐在王守明身边,心脏几乎跳到嗓子眼。
他能清晰听到前排李卫国主任在某个紧张段落时下意识屏住的呼吸,能看到孙副校长推了好几次眼镜,身体微微前倾。
当影片最后,手机屏幕光彻底熄灭,保罗的喘息归于死寂,只剩下永恒的黑暗和无边的寂静时,放映厅里陷入了一阵沉默。
灯光亮起。
沉默持续了足足十几秒。
没有人说话,似乎都还没从那种极致的压抑和绝望中完全抽离出来。
“咳……”王守明教授清了清嗓子,打破了寂静。他环视一圈,脸上没什么表情,
“都说说吧。”
又是一阵沉默。
“我……我去趟洗手间!”表演系李卫国主任第一个站起来,脚步有点快,甚至有点踉跄。
众人愕然,随即响起几声压抑的轻笑。他刚才看得太投入,憋太久了。
“拍得……太狠了。”录音系的一位老教师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
“小吴的环境音做得不错,那种逼仄感和绝望感,很大程度是声音营造出来的。不过……这内容……”
他摇摇头,没往下说,显然对尺度和导向仍有顾虑。
“技术层面,瑕疵很多。”摄影系的一位老师比较客观,
“设备限制太大,很多画面颗粒感重,焦点偶尔不稳,光线也单一。但是……”他话锋一转,看向林东,
“小林导演对节奏和情绪的把握,非常精准!特别是演员的表演,在这种极端限制下,堪称惊艳!
黄勃是吧?这小子,潜力巨大!”
文学系的老师则更关注剧本和主题:
“形式感极强!把个体在绝境中的异化和挣扎,用如此极致的方式呈现出来,很有冲击力。背景放在香港是明智的。虽然整体基调非常黑暗,但内核是对生命本能的顽强展现,有力量。”
校办刘老师皱着眉头:
“这片子……太压抑了。作为学生作业,够大胆,够创新。但要拿出去……恐怕争议会很大。”
这时,孙副校长开口了,他的目光落在林东身上,带着审视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欣赏:
“小林,花了多少钱?多长时间拍的?”
林东赶紧站起来,如实汇报:
“启动资金一万两千五,加上后期冲印和少量杂费,总成本控制在一万五以内。拍摄用了西周,剪辑用了六周,主要在学校的剪辑室利用凌晨和周末时间完成的。”
“一万五?西周拍完?六周剪完?”
孙副校长挑了挑眉,显然对这个效率和成本控制感到惊讶。这在胶片时代,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低成本和短周期。
“老王,看来你这次捡到宝了?”他看向王守明。
王守明没接话,只是端起保温杯喝了一口。
设备科的老孙头(也被叫来了)难得地没挑刺,反而嘀咕了一句:
“那破机器能拍出这效果?这小子有点邪门……”
“好了,”王守明放下杯子,一锤定音,
“片子怎么样,大家有目共睹。优缺点都很明显。创新性、完成度、演员表演,值得肯定。尺度和风格,也确实存在风险。”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孙副校长身上,
“孙校,我提议,把《活埋》作为我们北电今年的重点推荐学生作品,报送明年初的柏林电影节(Berlinale)‘青年论坛’(Forum)单元。你们看呢?”
“柏林?!”
放映厅里响起一片低低的惊呼。柏林电影节,三大国际A类电影节之一!
青年论坛单元更是以扶持新锐导演、鼓励实验性和作者性电影著称!这步子迈得也太大了!
孙副校长显然也吃了一惊,他沉吟着:
“王老,这……步子是不是太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开局复活张国荣》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