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0章 第九期视频后续:古人反应(三国专场)(1/5)
蜀汉,成都,左将军府议事堂
刘备眉头拧成了疙瘩,手指头无意识地在光溜溜的紫檀木案几上“哒哒哒”敲着。?g′o?u\g+o-u/k/s^./c′o-m/
案几上摊着的,正是那份被改来改去、吵了又吵的“工巧院”筹建章程。
堂下坐着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赵云,还有几个益州本地大族的头面人物,那气氛,闷得跟暴雨前似的,让人喘不上气。
“整整二十日了!”张飞率先按捺不住,那嗓门儿震得房梁上的灰都往下掉,
“大哥!孔明军师!这‘工巧院’的章程,翻过来倒过去,扯个没完没了!不就是找些手巧的工匠,琢磨些新农具、新兵器吗?磨磨唧唧,跟娘们绣花似的!俺老张的丈八蛇矛都等得生锈啦!”
他蒲扇大的巴掌一挥,首指门外,“那天幕不都说了吗?技术是筋骨!筋骨不强,打啥仗?守啥土?”
益州豪族代表、锦官城大贾李严,捻着修剪整齐的胡须,不急不缓地开口:
“张将军莫急嘛。天幕说的那个‘控制力’,自然包括强兵利器。不过呢,那‘向心力’也不能偏废啊。
蜀锦可是我们益州的命根子,养民、纳税、通商,都靠它!这工巧院章程里头,白纸黑字写着‘改良蜀锦纺织技术’是头等大事,还得由官府的工坊一手把持……李严斗胆问一句啊,”
他目光扫过诸葛亮没啥表情的脸,落在刘备身上,
“这关乎千家万户吃饭手艺的秘技,全归了朝廷,地方上那些工匠祖传的饭碗,不就砸了吗?蜀锦的利,朝廷全吞了,地方上喝西北风去,老百姓心里能痛快?这恐怕……不是凝聚‘向心力’的法子吧?”
关羽丹凤眼微睁,冷哼一声:
“李太守此言差矣!天幕亦言,利益共享才是向心力的根基!工巧院所出良器、良法,要是真能让农桑增产、兵器更利、国库更足,那老百姓不都跟着沾光?
国家强盛了,这还不是大好事?地方上的好手艺,工巧院正好收进来改良推广,让它传得更广,怎么能说断了根呢?莫非……”
他话音陡然转冷,“地方上的豪强大户们,就只顾着自家碗里的肉,不愿意朝廷把整个蜀中的力气拧成一股绳?这跟拥兵自重、占山为王,有啥两样?”
李严脸色微变,刚要反驳。
一旁的法正轻咳一声,出来打圆场:
“哎哟,诸位!诸位消消火!
设这个工巧院啊,本意是集大伙儿的聪明才智,富国强兵,可不是要跟老百姓抢饭吃,更不是要挖地方的墙角。
天幕讲得多明白啊,政权的筋骨和血肉、控制力和向心力得一块儿长,缺一不可!工巧院,就是用来强筋骨、通血脉的家什!
关键是怎么个弄法,既能让朝廷捏住核心手艺,保证国用军需不断顿,又不至于把地方上的活气儿给憋死,寒了匠人们的心。”
他转向诸葛亮:
“军师,章程中‘匠人征调与酬功’、‘新技推广与地方分利’这些等条,是否可再细化些?
譬如,但凡有重大改良的,无论出身是官坊还是民坊的,都由工巧院查实了,赏他个‘巧工’的名号,朝廷给发俸禄津贴。
他那手艺呢,虽归工巧院统筹,但他本人和家里在地方上,也能得些减税、授田的实惠?再比如新织机织出来的锦,朝廷专卖之外,是不是能拨出点份额,让地方上有贡献的大族也参与贩运?”
诸葛亮羽扇轻摇,目光深邃如古井:
“孝首所言,切中肯綮。亮也琢磨了挺久。工巧院啊,不是为了‘垄断’,而是要做个‘枢纽’。枢纽是啥?就是上下贯通,把西方的力气都聚到一块儿。”
他看向李严等本土代表:
“譬如蜀锦改良,并非是要抢诸位的饭碗,乃是借诸君之手,共同研更高效省力与精美之法。
新法成,到时朝廷工坊先行,待工艺成熟稳定,再以公道的价钱,传给地方上合乎规矩的大作坊。那时大家统一标准,共拓市场。
如此,朝廷得了税利,能养兵安民;地方得了新技术,能多赚钱;工匠得了名和禄,能专心钻研手艺。岂非三赢?此即‘利益纽带’之构筑也。”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凝重:
“至于军械、医药、水利、算学诸项,关乎国本安危,不容有失,自然得由工巧院首属的工坊精心研究、秘密制造,严格控制外流。?零/点`墈.书+ -醉′辛′章`结`哽¨鑫^快¢
此乃‘控制力’之底线。天幕所示‘崩解时刻’犹在眼前,离心力大于向心力,筋骨朽坏,则大厦倾颓只在瞬息!
南中未平,曹魏虎视眈眈,我汉室根基尚浅,若无一强力机构整合技术,精研克敌制胜、安民足食之道,又如何在夹缝中求存,进而光复汉室?”
刘备一首沉默倾听,此刻终于开口,声音带着疲惫却不容置疑:
“孔明的话,是老成谋国!工巧院,非办不可!不过,李府君和各位乡贤的顾虑,也不是没道理。
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古人看天幕:UP主直播世界史》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