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章完结(1/2)
平心说,这个体系设计得确实是挺高明的。¨0?0\小·说+蛧? ′无·错?内¢容_一两千年后的欧洲人,也推行封建,就搞不出这么既主体突出又兼顾各方利益的制度。他们一会儿让国王的儿子们平分王国,结果好容易建立的统一政权立马四分五裂;一会儿又滑到另外一个极端,搞长子继承通吃,其他儿子什么也没有,结果催生了一大批血统高贵但一文不名的光蛋贵族,没事要么捉对厮杀,要么劫掠教会,要么欺负劳动人民,构成了巨大的不稳定因素。
当然,正因为原来的社会体制极端不靠谱,他们才勇于开拓,四处征伐,终于在公元1500年以后杀出升天,彻底改变了小小寰球,但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总之,让四海之内的君臣子民过着温情脉脉的大家庭生活,这就是孔子的理想天下。
但是,孔子实践自己政治理想的努力并没有取得期望中的成果,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据庄子略带夸张的说法,孔子在鲁国两次被放逐,在卫国混得不敢见人,在宋国他背靠的大树要被砍,在商周没出路,在陈蔡被包围,谁想杀他都不算犯罪,谁想侮辱他只管自便。\零^点/墈/书^ \冕!费!阅_读\(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无禁。《庄子.让王》)
他做得比较成功的,是办教育。
孔子招生,号称“有教无类”,学生大多数是苦孩子。比如他的头号得意弟子颜回,根本是穷死的;比如他的跟班兼保镖子路,当年头戴鸡毛冠,身挂野猪牙,看着就是个流氓;比如有的学生对怎么干农活很感兴趣(如樊迟),有的确实在干农活(如曾参)。还有的一看名字就知道是干工商业出身(如漆雕开),有的还是劳改犯(如公冶长)。
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人称六艺的“礼乐射御书数”。这些内容,今天听起来像摆设,但在西周时代,却是实实在在的贵族技能。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谓治国的本事,关键也就是懂得怎样祭祀和打仗。祭祀要相应的仪式和音乐来配合,打仗要会射箭和驾车,而不论是祭祀还是打仗,都需要能读能写相关的文件,并且算清相关账目。?武+4!看!书′ !埂/欣.蕞`全,
孔老师教学生的时候,有的技能还是社会迫切需要的,比如算数和写字,永远是必须的基础课;有些则有点日薄西山,比如各国君主和贵族越来越不爱讲老礼儿;比如车战成本太高,限制太多,正在渐渐为步兵团队所取代。
但即便教的内容是过时的,也有很大的“去魅”作用。原来苦孩子对贵族玩弄的这套礼乐射御只能仰望,觉得那是既神秘又不可企及的,现在自己也会了,立马觉得就这么回事,有啥了不起?
虽然按出身他们应该是弟弟、儿子、孙子辈,但等这些能耐都学会了,他们怎么还会甘心做弟弟、儿子、孙子?
更糟糕的是,孔老师还周游列国。
要君臣之间能有父子之情,最简单的办法是君臣就是父子。要君臣就是父子,最好的办法就是老子说的,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在当时,社会发展,交通进步,各地区之间人口流动加速,本来就是大趋势。孔老师作为公认的思想和道德楷模,带头过这种在路上的生活(不妨简称为“带路党”),显然大大加速了这个进程。
于是,各国的臣工中也就有了越来越多跟君主没啥血缘关系的外国人。你孔圣人一边鼓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边搞得君不父,臣不子,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这不是给自己打脸吗?
后来墨家骂孔子,一条大书特书的罪状,就是孔子“劝下乱上,教臣杀君”,虽然他列举的几个案例大体不靠谱,但从实际影响上说,这个判断未必不合理。
不得不说,孔老师确实是给自己拧了个扭头朝后看,迈步向前冲的造型。
对这种矛盾,众人当然有不同的理解。
捧孔老师的,自然说老圣人心里明白得很,他这是托古改制,故意的。
不爽孔老师的,则批判他没逻辑,是逻辑思维不清晰的文科代表。啥叫“自打耳光”?孔老师这样的,就叫自打耳光。
老师到底是想向前还是冲后?儒家弟子们也搞不明白。因为众所周知,孔老师还讲究因材施教,一个简单的具体问题,跟不同学生讲的都不一样。他又要求学生举一反三,话通常不说透,你不明白,就算了。至于老师的核心价值观,子贡这样的入室大弟子,都没机会听——颜回师兄倒是或许听过,却又“不幸短命死矣”,总之,是失了传。
这种含混不清的状态,短期看来是坏处,孔子一死孔门就分裂了;长远看来则是好处,因为不管持什么主张,最后追其根本时都可以认到孔子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战国五大公知》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