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69章完结(1/2)
和珅的分析条理清晰、有根有据,乾隆深为赞同。?看,书?君, ?已?发¢布?嶵^芯.漳!结!当然,乾隆不知其中缘故,也就相信了和珅的话。乾隆见和珅对此事有这么深刻的认识,于是又问和珅满朝文武谁可以担任钦差大臣一职。
和珅继续把自己没说完的话说了出来:“福崧是一省的巡抚,又是军伍出身,臣以为必须派一位能干的大臣。兵部尚书庆桂精明能干,又同是行伍出身,或可担此重任。”
和珅推荐庆桂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理由看似很充分,推荐的人选也经得起推敲。庆桂是满洲镶黄旗人,历任内阁学士、副都统、参赞大臣、将军、都统等。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庆桂在西北战事中立了大功,以军功擢升为兵部尚书。乾隆对庆桂印象很不错——只是有一点乾隆一直蒙在鼓里,庆桂早就与和珅沆瀣一气了。
乾隆即刻下令,福崧、柴桢即日起停职,听候调查处理;派兵部尚书庆桂为钦差大臣,前往浙江查案。从这一刻起,福崧的命运算是彻底被交到了和珅手中。¢我?地¢书?城¨ !埂,芯!嶵\全-
庆桂临行前,和珅吩咐他,此行的主要目标是福崧,而不是柴桢。对柴桢要软硬兼施,一定要让柴桢承认,亏空是福崧索贿、勒索,并承认贿赂福崧。给福崧定罪,一定要把罪名做成死罪,把案件办成铁案。庆桂有了和珅的指示,心中就有了底。他到浙江后,雷厉风行地调查起福崧的案子。总体来讲,福崧还是勤于政务的称职官员。但是当时官场潜规则成风,各级摊派也十分严重,国库开支巨大,朝廷账面上的银子远远不够用。福崧作为浙江巡抚,要说他不收钱,那也是睁眼说瞎话,所以栽赃还是很容易的。
庆桂先从柴桢入手,处处暗示他和他的幕僚、家人,可以把责任尽可能推给上级福崧。柴桢的幕僚赵柄是个墙头草,他很快就供认:22万两银子的亏空中,至少有一半是因为福崧的索要产生的。柴桢到任浙江盐道后,福崧命令他代买玉器、朝珠等物品就花了9万余两白银,福崧只给了28000余两;其余的还有价值几千两银子的豹皮、狐皮褂筒等物。/秒\彰·截¢暁~说?蛧* ·首/发¢
此外,柴桢的家人供称:福崧有一次进京,向柴桢索要300两白银;福崧孝敬母亲游玩,索要100两银子,柴桢的家人又私吞了100两银子。其余的亏空,有将近8万两银子是因为衙门的公事杂事而花的,花费动辄不予报销,承办的官员包赔,柴桢只得从府库中拿出银两。除此之外,剩下的4万余两银子是柴桢自己私用了。有了这些对福崧的指证,庆桂这才决定收网。
庆桂对案情已经了如指掌,这才决定提审福崧。福崧对自己受贿供认不讳:“我收受柴桢的银子物品,值28000两银子。剩下的亏空或垫付工程款、交议罪罚银,或支付欠缺的养廉银。”接着列举了一笔笔开支。
在盐道旧档中查到的“馈福公金一千两”记录。庆桂屏退左右,单独提审柴桢,柴桢开始说是当年送给户部尚书福长安的厚礼,这当然不是庆桂想要的结果。他拐弯抹角地给柴桢做提示:福长安大人怎么会与他这种猪狗不如、贪财如命的地方官有交往?又警告他不要恶意栽赃。接着又暗示:如果承认受贿的是福崧,尚有活命的机会;否则,柴桢难免脑袋搬家,并株连九族。柴桢这才明白,他们这次是冲着福崧去的。如今他既无法自保,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只得按照庆桂的意思做了供词。
从审理过程的记录看,福崧、柴桢只是按照官场规则收礼送礼,不算是特别好财贪污,有的行为事出无奈,实为官场来往所必须,虽罪责难逃,但罪不至死,无法达到和珅的要求。于是庆桂审理完后,勾结上下官员,改动了案卷。最终,庆桂在呈报朝廷的奏折中作出的结论是:福崧蓄意包庇柴桢,并向柴桢索贿白银11万两、黄金1000两,全部私用。按照这个数额,建议判处斩立决。
乾隆收到奏折,脸色大变,他没想到案情这么严重。消息传出后,京城哗然,很多官员都不相信福崧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此时阿桂已死,和珅成了首席军机大臣,军机处都唯他马首是瞻,和珅理所当然地建议福崧应该就地处斩。
乾隆虽然人老了,但是并不糊涂。他觉得既然福崧是阿桂特意举荐的,而且屡立军功,不可随意处死。最好押回京城,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于是下旨把福崧押回京城由刑部详加审问。
福长安知道乾隆的意思后,吓得魂儿都掉了——福崧一到京城,刑部可不像浙江那般容易摆平。万一柴桢把自己牵连进来,可就麻烦了。他立刻前去与和珅商量对策。
和珅却气定神闲,因为他对皇上最为了解,知道怎样让皇帝改变主意,只要福崧还没进京,一切都还有回旋的余地。
和珅的办法就是激怒乾隆。他首先吩咐钦差大臣庆桂写一封奏折,快马送到京城,呈交皇上。奏折内容当然对福崧非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和珅全传:从御前侍卫到军机大臣》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