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97章完结(1/2)
与这些外观上的大变化同步,“大同”的各种参数、配置比之“建安”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墈`书\屋. !无.错`内?容,因为“建安”舰改造时发现船壳板锈坏较多,而江南造船所又缺乏钢制船壳板库存,舰体材质变钢为铁。改造后的“大同”舰排水量达到1050吨,较“建安”多出了近200吨。之所以在拆除了尾楼以及装甲后排水量还会增加,其最为可能的原因就是“建安”舰830吨的排水量只是正常排水量,而“大同”过千吨的数据属于满载排水量。
“大同”舰的长度因为舰首的改造,比“建安”略有增加,达到79.24米,舰宽则随着装甲的拆除缩小到7.92米,长宽比依然是10。军舰舱深5.18米,舰首吃水2.59米,舰尾吃水3.35米。动力性能上,改造后的“大同”舰主机功率锐减为3884马力,最高航速只有17节,正常航速仅为12节。(30)
武器和各种装备方面,改造后的“大同”舰武备一直到1933年10月7日才安装完成。原先的舰首100毫米炮和舰尾的65毫米炮更换为120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军舰中部的两门65毫米炮随着耳台的取消被撤除,改在烟囱下方的甲板室和舰尾独立的甲板室之间的空地,安装一门阿姆斯特朗75毫米炮。·9*5·t`x?t...c\o!m*此外,“大同”舰还装备57毫米口径哈乞开斯单管机关炮两门,分装在驾驶室两旁舷边;20毫米厄利孔高射炮一门,装备在尾部独立的甲板室顶部;马克沁机枪六门,其中两门安装在烟囱后方,两门装于首楼末端,另两门装在飞桥两翼。原“建安”舰设置在主甲板上的两具鱼雷发射管则被取消。经过如此一番改头换面,鱼雷炮舰的身份已经当然无存,出现在民国海军档案中的“大同”舰型被修改作轻巡洋舰。(31)
从清末到民初进行的几次军舰无线电加装活动中,“建安”都没有轮上,改造为“大同”后,终于补充上了无线电设备,安装长、短波真空管式收发报机各一台。配合无线电台的安装,“大同”舰前后桅杆都加高至24.38米,在两桅间架设无线电天线。(32)
结合整体的改造情况分析,重建后的“大同”舰,实际呈现出了类似于“中山”、“咸宁”等舰的外观。*0~d^i*a′n′k-a?n¨s¢h_u′.?c\o!m·而这种舰形,其实就是延续自日制“嵯峨”、“江元”、“楚同”、“安宅”、“桥立”等军舰,一脉发展而来的日式长江炮舰。结合民国南京政府时代,在放弃外海、扼守长江的战略下,大量建造类似长江炮舰的情况分析,对“建安”的改造就是为了使其变为一艘事实上的长江炮舰。
尾 声
“建安”变成“大同”后,经海军验收,认为合宜可用。1931年1月20日,南京政府海军部又电令江南造船所,要求参照“建安”改造的例子,将其姊妹舰“建威”依样改造,“以期行将起废者,复成力量强大之新舰”。
“建威”舰的改造工程很快于1月26日开始,“约费半月之时间,乃将应拆之大件完全拆卸”。拆除工作完成后,即参照“大同”的改造方式进行修造,由于有例可循,进度较“大同”快了许多。“拆卸之工程完毕遂开始改造,有时铺铁板,有时打泡钉,有时敲刮锅炉。至3月初即次第装置大小各件。至4月底,所有锅炉、图房、桅杆、驾驶房、锚链等各种重要处所都已落成。”
作者收藏的一张“自强”舰原始照片
当年5月中旬,所有舰炮、电台等设备安装上舰,开始进行全舰油漆、装修。6月15日下午1时,改造一新的“建威”开始测试锅炉。经过连日的试验,检查各处仪表、接头都工作正常后,6月29日早晨6时,“建威”开出吴淞口航试,测得最大航速17.5节,正常航速14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近代国造舰船志》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