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77章完结(1/2)
第一首:
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微\趣\小^说~ _首^发-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第二首:
蜀锦征袍自裁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第三首:
露宿风餐誓不辞,饮将鲜血代胭脂。凯歌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第四首:
凭将箕帚作蝥弧,一派欢声动地呼。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凭将箕帚”一句,原文为“扫胡虏”,其玄孙马宗大在乾隆时为避祸,把“扫胡虏”挖去,代以“作蝥弧”三字。崇祯皇帝有生之年,国难频发,很少有闲情逸致吟诗作赋,迢迢西南边陲的一位女土司,竟能得到皇帝面见赐诗,秦良玉当属古往今来第一人。
崇祯六年(1633年),满洲军兵退之后,秦良玉率石砫兵回乡,其侄秦翼明留守京师近郊,护卫筑城,大凌河城建筑完毕之后,翼明奉命撤兵还镇。·天¨禧_暁\税`网¢ ¨勉·肺`跃?犊-良玉深感崇祯赠诗之恩,特意在土司署内建楼一座,计七楹三层,高六十余丈,名“玉音楼”。将崇祯所赠之诗刻板,供奉楼内。玉音楼与帅忠堂相互依印,显得更为雄伟壮丽。
崇祯时,明王朝可谓危机四伏,病入膏肓。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义军烽火,燃遍了中国大地。由于当时张献忠、罗汝才等九路人马自湖广进攻四川,明廷诏令秦良玉不用再出兵援剿,负责守御川地,“专办蜀贼”。1634年,张献忠入川,攻破夔州(今重庆奉节),兵围太平,秦良玉提兵赶至,与回川的儿子马祥麟前后夹击,张献忠退走湖广。
1640年,罗汝才犯四川,秦良玉领兵前来,敌军不战而逃,秦良玉率“白杆兵”追击,在巫山和夔州重创罗汝才农民军。几场战役下来,秦良玉统领部下斩敌近万,获甲杖马骡无数。但是兵败之后的罗汝才与张献忠合兵反扑,四川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土地岭(重庆奉节草堂镇)一役,明军与张献忠部队激战,由于统帅指挥不当,三万“白杆兵”全军覆没,秦良玉单骑逃返重庆,遭遇平生未有之惨败。,求\书\帮? ^冕/废_岳~黩¢此役过后,川鄂交界地带32处隘口尽失,蜀中大乱。秦良玉去见四川巡抚邵捷春,答应再集兵二万,只要国家出资粮饷一半,她愿率军再与义军周旋对抗。但邵捷春与督帅杨嗣昌因争权集怨,不愿筹军,且仓中已无存粮,故拒绝了良玉的请求。良玉悲愤异常,忿忿然回到石砫。
从此明军形势急转直下,秦良玉也无力回天。三年之后,公元1644年春,张献忠再度挥师进川,大举进攻夔州。秦良玉深知四川形势危在旦夕,亲手绘制了全蜀形势、城池关隘、用兵险要、设障布防等详尽的军事作战图表,上呈巡抚陈士奇,希望官军能增兵坚守蜀地13处险隘。陈士奇昏庸无能,不予采纳。良玉并不死心, 又椎心泣血地向四川巡按刘之勃建议,刘巡按倒是同意她的计策,然国家实已势穷力竭,他本人手中无兵可发、无粮可增,良好的愿望只能化为泡影。
秦良玉无可奈何,仅以孤军于夔州迎战义军,结果溃败返乡。她的失败,标志着蜀地的沦陷。张献忠在攻克万县、重庆、成都之后称帝,建立“大西”政权。但遵义、黎州及秦良玉的石砫地区始终未归于“大西”。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上吊自杀,统治中国276年的朱明王朝,就此寿终正寝。秦良玉服孝痛哭,几次昏绝。张献忠向各地土司发送印信,各地土司大多接受。秦良玉接到印信,当众毁之,怒斥来者,“我的两个兄弟都为国战死,我一孱弱妇人蒙受国恩20余年,如今国家有难,我岂能以残余之年以事逆贼?!”随后,她召集部属郑重声明,“石砫一地有敢从贼者,诛灭全族!”慑于秦良玉威名,张献忠始终不敢入犯石砫。后来张献忠去世,秦良玉得以寿终。
不久,被明廷征调到湖广御敌的独子马祥麟战死于襄阳。他给秦良玉留下铁骨铮铮的遗言,“儿誓与襄阳共存亡,愿大人勿以儿安危为念!”秦良玉见到儿子的绝笔血书,泪如雨下,但随即擦干眼泪,挥笔写道,“好,好,真吾儿!”
相信看过《杨门女将》的观众都会记得,佘太君在杨府祝寿之时,沙场传来杨宗保死讯,其情其景何等类似。
1646年,清军攻占北京,大举南侵。72岁的秦良玉继续效忠于南明政权,毅然接受隆武政权“太子太保总镇关防”的官印,准备前往福建抗清,然郑芝龙叛变,隆武帝被捉,未能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杨家将的历史真相》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