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73章完结(1/2)
后来小说戏曲把有关穆桂英的“木”都改成了“穆”。~零`点`看_书! _醉.薪`蟑-节/埂\新-哙~所以无论如何,穆桂英当是转音而来,因为不论“慕容”还是“木”都与穆接近。至于为何要将音转化为“穆”,专家们解释说,如此转换,可以使少数民族故事更为汉化,离汉人的生活也更近,更有亲切感,在汉人居住的地区更容易传播。
另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无论穆桂英的原型是取自鲜卑的慕容氏,还是来源于南方的穆僚族,都是妇女受封建礼教束缚较少的少数民族地区,那里更容易涌现能征惯战的女将。穆桂英破天门阵时,有收服西夏黄琼女之事。宋人称西夏为“河西”。宋史《党项传》中有“河西黄女族”投诚之事,据此推测,黄琼女的原形有可能取之于“黄女族”。可见,杨门女将的故事应该是融入了大量的少数民族故事。
契丹有统兵打仗发号施令的萧太后,宋朝出现“佘太君”、“穆桂英”这样的女英雄也是时代的需要,即便是正史典籍只载节妇烈女,也丝毫不影响人们对英雄的渴望。/萝·拉+暁/说! _首.发^北宋与契丹常年交战,边防的地理环境和民族相杂的习俗,都可能牵连着妇女的戎马生活。尽管史家未录,但“里儿野竖”不能不道,不会不传。传说中各式各样的人物,有老太君,有少奶奶,有姑娘小姐,还有烧火丫头上战场。讲故事的人并没有认真考究张王李赵谁家之事,只借杨家将这一艺术舞台让她们纷纷登场。
穆桂英的故事在不少名胜古迹,甚至于州志中都留有痕迹,但并不能证明历史上确有其人。在北京的密云,有不少关于穆桂英的传说。穆家裕是回民聚集区,相传穆桂英出生在这里。该地的卸甲公社,有挂甲寺,还有穆桂英山。有趣的是,山上的柏树不少都弯着头,传说是穆桂英夫妇挂甲休息时给压的。宋辽边界在北京以南,杨家将是不太可能打到密云的,但穆家裕的人一向认为穆桂英是他们的祖先。
在香山附近也有穆桂英的传说。从香山顶上远远望去,西南方向有一个小塔,那就是有名的“挂甲塔”,“挂甲塔”所在的地方叫“挂甲塔”村,这个名字的由来与杨七郎有关。!g+u+g+e\y/u_e!d?u·.?c.o?m·传说有一次辽宋大战,宋军被困,杨七郎杀出重围去搬救兵,遇到大批辽兵围堵,陷入困境。粗中有细的杨七郎情急之下想出一个对策,把自己的盔甲解下挂在一个小塔上,以金蝉脱壳之计骗过辽兵追杀,他挂甲的那个地方就是如今的“挂甲塔”。
离“挂甲塔”村不远,有一个斧砍刀劈般的山崖。这个山崖被视为穆桂英的杰作。有一次,穆桂英乘胜追击辽寇,眼看敌人就要逃过山口,穆桂英急中生智,将绣绒大刀向辽兵逃去的方向抛去,大砍刀砍在山头上,只听“咔嚓”一声巨响,把山头砍下一半儿,五百多辽兵被埋在山下,那座被穆桂英劈开的山崖就是如今的“刀劈崖”。
“刀劈崖”更像是一个传奇,不过刀劈崖的形成却有科学道理。从地理学上讲,“刀劈崖”附近是地震断裂带,站在对面的山腰上,可以看到一条上下蜿蜒的断裂线,所以,形成这样的地貌不足为奇。
与穆桂英有关的地名,在昌平区还有一个“了思台”。相传当年穆桂英身怀六甲,仍然上阵杀敌,生下一子后不得已将孩子放在密林中的一个山洞里,自己重又杀回敌阵。当地人们为了纪念杨家将为国家而舍自家的忘我精神,就把穆桂英撂下孩子的地方叫做“撂子台”,久而久之,“撂子台”被叫成了“了思台”。
八达岭长城一带,也有几处景点与穆桂英有关。居庸关下有一处“穆桂英点将台”,传说穆桂英当年在此提兵点将,大退辽兵。
北京密云县冯家峪以北15公里处有白马关,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原称“三关口”。白马关由南北两道关墙组成,当地百姓称南墙为头道关,北墙为二道关,现在新建公路穿关而过,城堡大部已经毁坏,部分城墙和城门洞仍然保留下来,城门洞上留有“白马关堡”四个大字。
白马关附近也有穆桂英的故事。“白马关”内外,有两个村庄,一个叫“司营子”,一个叫“冯家峪”。但&ld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杨家将的历史真相》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