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55章完结(1/2)
董仲舒年轻时喜欢研读《春秋》,在景帝时期就以博学多才为天下人所知。/微·趣^暁\说.王. .勉\费~悦~黩.他在帷幕内讲学,由弟子传授给弟子,连续不断,以致诸多的“弟子”从来没有与这位师傅见过面。他好多年不走进自家的园圃,而一心钻研古今学问。董仲舒十分注意礼仪举止,言行有道,从来不做违反礼法的事情,所以当时的学者都很尊敬推崇他,把他视为学习的楷模。
“天人三策”基本上概括了董仲舒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其思想的精华。
汉武帝下诏说:“朕继位以来,感觉责任非常重大,有时候连夜不得休息,担心处理不当,导致政务败坏。因此,广泛延纳四方的豪杰俊秀,郡国诸侯也应推选博学之士,我想知道天下之道的根本,明白高深理论的核心要旨。你们的学术造诣深厚,请为朕为社稷精心考虑,我要向你们质询一些问题。”
然后,汉武帝出了他的题目:“听说,五帝三王之道,制礼作乐天下和谐,百心归一。虞氏之乐莫盛于《韶》,周代之乐莫盛于《勺》。圣王已经逝去了,而钟鼓之声却仍然鸣响,然而大道缺失,以至于有桀纣之行,王道大坏。五百年之间,想遵循尧舜之道,利用他们治国的方式来治理当今社会的人很多,然而尧舜之道终因不符合今世的需要而日渐消亡,难道是因为他们操持悖谬而失去了它的法统吗?这是天道的规律啊,事实上,过去的东西不管有多好也不可能重现了,为什么一定要到衰落之极才停止呢?可悲啊!朕朝思暮想,就是想弄懂一个问题,难道效法古代圣王之道,就一定无益于今天的社会吗?历朝历代都要受天命的控制,那么天命的祥符在哪里?灾异的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人的性命有长有短,人的性情有重仁重义的,也有卑鄙无耻的,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呢?”
接着,汉武帝又说:“我想使社会养成遵守法令的风气,刑罚轻一些,奸佞之徒也有改过自新的机会,君臣与百姓同乐,政治清明,何德何能才能使膏露降,百谷登,德润四海,恩泽普降天下百姓,使政通人和,在天神的保佑之下,普天之下的臣民,莫不生活幸福?请你们不要有所隐瞒,详细地答来,我将亲自审阅。~咸·鱼^墈*书?蛧~ ·嶵_欣^漳^踕,埂`新?快,”
《春秋繁露》 书影
董仲舒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此书中,宣扬了“大一统说”、“三纲五常说”等理论。¢萝-拉^小\税? ·耕·辛-最¨哙`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封建专权起了重要的作用,也对以后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
(1)教化之道
董仲舒上对说:“陛下英明,征诏天下,想明白天命和性情的关系的根本道理,这不是我这样愚钝的大臣所能解释得了的。《春秋》说,天人的关系,其实令人敬畏。国家治理不得法,上天就要用天灾来加以警告;如果为君为臣的还不警醒,就要有怪异之象出现,令人惊恐不安;如果仍然置之不理,那么离亡国亡家的灾祸就不远了。关键在强勉而已,若强勉行道,则恩德日起而大有功。”
接着,董仲舒开始正面回答汉武帝的问题:“所谓的‘道’,是指由此而达到天下大治的道路,仁、义、礼、乐都是推行‘道’的具体方法。所以,圣明的君王去世之后,他的后代可以长期稳坐天下,国家几百年太平无事,这些都是推行礼乐教化的功绩。凡是君主,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安宁长存,然而政治昏乱、国家危亡的却很多;主要是由于用人不当,治理国家的方法不正确,所以国家政治一天天趋于灭亡。周王朝在幽王、厉王时期出现衰败,并不是由于治国之道不存在了,而是由于幽王、厉王没有遵循它。到了周宣王时,他仰慕过去先王的德政,恢复被淡忘的先王善政,弥补残缺,发扬周文王、周武王的功业,使周代的治国之道再次焕发出灿烂的光彩,这就是日夜不停地推行善政而取得的成效。
“孔子说:‘人可以弘扬道,而不是道弘扬人。’所以,国家的治乱兴亡在于君主自己,统治权只有在上天要改朝换代时,才会丧失。君主的所作所为不符合天道,就会丧失统治地位。君主要端正自己的思想以整肃朝廷,整肃了朝廷才能整肃百官,整肃了百官才能整肃天下百姓,整肃了天下百姓才能整肃四方的蛮荒之地。国家周边的蛮夷部落都已整肃完毕,那么天下就没有人胆敢不遵守正道,就没有邪气冲犯天地之间。因此阴阳和谐,风调雨顺,万物安和相处,百姓繁衍生息,所有象征幸福的东西和可以招致吉祥的事就会出现,这就是王道的最佳境界了!
“孔子说:‘凤凰不来,河洛不出,我算完了!’他以为自己的德行本可招致这些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细说大汉大全集》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