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91章完结(1/2)
于是,范雎在秦昭王面前进谗言,诋毁白起“有谋反之心”。′辛+丸,本`鉮_栈? !已?发?布_最?歆?漳·节′秦昭王知道白起的军事才能不是吹的,为了剪除后患,秦昭王派人带着一把宝剑追上白起,令他自裁。
白起双手战抖着,拿起秦王送来的宝剑,仰天问道:“我有何罪于天?落得如此地步!”上天无言,风声四起,凛冽的寒风呼呼作响,白起似乎听懂了风的语言,那是长平40万无辜生命的哀号。
白起垂头立在风中,许久方才抬起头来,自语道:“长平40万生灵惨遭涂炭,岂非我之罪?死有余辜,何必问诸天,自取其辱耳!”
言毕,一代战神白起挥剑自刭,轰然倒下,只有凛冽的寒风依然。
白起死了,秦昭王要“秋后算账”的,还有反对仓促出兵的范雎,这确实出乎我们的意料。
按理说,范雎是“远交近攻”策略的首创者,邯郸惨败,更加证明了范雎策略的正确性,秦昭王为什么要对范雎痛下杀手呢?
其实,秦昭王一开始并没打算对范雎“秋后算账”。/w?o!s!h!u·c*h_e?n~g,.·c!o*m¨
按秦国当时的法律,如果举荐的人不胜任甚至犯罪的话,举荐者是要承担同等罪名而受到惩治的。前面说邯郸保卫战时提到过,郑安平率两万秦军投降。郑安平就是由范雎举荐,率军去前线支援的!
郑安平叛国,范雎理应“连坐”,按秦国的法律是要被夷三族。但是,秦昭王放出话来:“谁敢再提郑安平的事,就替郑安平背黑锅!”这是明摆着的保护范雎。
公元前255年,范雎举荐的另一个人也犯事了:河东太守王稽里通外国,被斩首示众!根据云梦秦简《编年记》的记载:“王稽、张禄死。”这个记载说明,秦昭王此次并没有放范雎一马,而是将他与王稽一起治罪,并不是像《史记》记载的那样,范雎在蔡泽的规劝下全身而退、得以善终。
郑安平投降与王稽犯事仅隔两三年,秦昭王的态度为什么变化得如此迅速,从保护范雎一下子转变到要置他于死地呢?
可以推测,范雎在邯郸惨败后,出于对秦国的赤胆忠心,会更加卖力地推销自己的“远交近攻”,让秦国不再走弯路。-兰!兰~蚊^学. ~冕~废¨悦^毒,要想使自己的策略具有说服力,除了正面的经验外,反面的教训也必不可少,邯郸惨败当然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反面典型。
范雎言必称邯郸,反复通过这次惨败来说明“远交近攻”的正确性、循序渐进的必要性,这深深刺痛了秦昭王的神经。
秦昭王算是知错能改的了,但你范雎也不能总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啊?普通人把糗事都看做是隐私,更何况高高在上的秦昭王!范雎老这么揭人家伤疤,搞得堂堂一国之君颜面尽失,这君王还怎么做?
历史雄辩地证明:如果你让领导下不来台,那你就得下台!
特别是让掌握生杀大权秦昭王下不来台,范雎只有死路一条!
邯郸保卫战虽然是中原诸侯“合纵”以来的第一次大胜利,但是我们不应盲目乐观,认为秦国被彻底打趴下了。邯郸的胜利只是偶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秦国是当时第一等军事强国的事实。
第一,三国联军战胜秦军纯属偶然。
秦军经野王、上党、长平之战,损失较大、军队疲惫,虽经过一年多的休整,但补充的新兵尚未得到充分的训练。
在这种情况下,秦昭王贸然出兵,劳师以远袭击邯郸,遭遇到了邯郸军民的顽强抵抗。秦军围困邯郸一年有余,一方面造成邯郸军民“炊骨易子而食”,另一方面也使得自己的军队更加疲惫不堪、士气低落。
秦军决策失误,加上士兵疲惫,给前来支援的魏、楚联军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出现了秦军在三国联军的攻击下全面溃散的局面。
但是,如果秦军严格按照“远交近攻”的策略,在函谷关和黄河以东稳步推进的话,是没有任何机会给诸侯联军利用的。
第二,秦军精华尚存,拥有极强的再生能力。
秦国打长平是60万大军,这还不是全部兵力,以损失十几万军队的代价取得完胜后,秦军回国休整、补充兵员,军队规模恢复到了60万以上。秦军出兵邯郸,前前后后加起来是45万,这说明国内应该还有15万以上的军队。经邯郸一战,秦军损失30万左右,剩余15万也回到国内休整。
这样算起来,即使秦国经长平之战补充兵员后,只有60万军队,现在至少还有30万军队。由于秦国占据着物产丰富、民风彪悍的汉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战国杀》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