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68章完结(1/2)
骑兵要有骑兵的服装。′5-4¨k`a_n^s\h,u,.\c¨o/m·人骑在马上,既要控制住马匹,又要使用装备杀敌,身体各个部位的协同要求明显高于步兵。因此服装上要有很大的变化,减少对马上运动的束缚。
公元前318年“五国攻秦”惨败后,赵武灵王开始在北部的代郡试点,参考北狄骑兵的战术、装备和服装,组建赵国的新型骑兵。
在试点过程中,赵武灵王发现了北狄骑兵的一个致命弱点:纪律性差。这跟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大家野惯了。
游牧是以家庭为单位,走到哪儿黑,就在哪儿歇,没有群居生活,全靠自生自灭。组成军队之后,这些人难改“游牧习气”,普遍缺乏团队意识,军纪散乱、各自为战,个人英雄主义突出,战斗力受到很大的影响。
发现这个问题后,赵武灵王特别针对纪律性进行整训。在赵武灵王的努力下,一支机动性高、纪律性强的骑兵队伍初见雏形,极大地增强了代郡的军事实力。公元前309年,赵武灵王筑造被称为“野台”的永备工事,配合逐渐成军的骑兵部队,有效地巩固了北部边防。′i·7^b-o_o^k/.*c.o\m′
两年后,赵武灵王第一次率领新建的骑兵部队从邯郸北上,一举夺取房子,随后由南向北纵穿中山国,抵达代郡。赵武灵王率领骑兵继续向西,穿过楼烦、林胡的势力范围,在多次小规模遭遇战中无一败绩,胜利抵达黄河,充分显示了骑兵强大的机动性和战斗力。
随后,赵武灵王准备将北方的试点经验向全国推广,一项影响深远的重大决策呼之欲出,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胡服骑射”。
3 江山代有枭雄出(下)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是一种魄力与勇气,但在当时却遭遇了来自各方面的重重阻力。
第一次攻击中山国得手后,赵武灵王跟大臣楼缓提及推行“胡服骑射”的想法。有北狄血统的楼缓非常赞成这一决策,但不是所有人都跟楼缓一样,绝大部分的臣属表示强烈反对。
这也很正常,中原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固,一向都是以“文明巅峰”自居。!w.6¨1+p`.¢c.o′m¨这种目中无人的文化,从对少数民族的称谓中就可略见一斑。北狄、西戎、南蛮、东夷,都是中原对周边少数民族的蔑称。
现在,赵武灵王居然要学着北狄的样子,搞什么“胡服骑射”,“阳春白雪”拜“下里巴人”为师,让这些中原大臣们情何以堪?
支持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这让赵武灵王感到有些棘手。在一次闲聊中,肥义发觉赵武灵王面有忧色,凭借着多年的辅佐经验,一眼就看出眼前的君主有心事。
肥义一连问了四个问题:“大王是在考虑当今时局的变化吗?是不是在酝酿如何用兵?是不是追念先王的遗愿?是不是在权衡灭狄的利弊?”
肥义一语中的,赵武灵王便将自己要推行“胡服骑射”,但遭到群臣反对的情况和盘托出。赵武灵王并不是因为有很多人反对而怀疑决策的正确性,而是担心自己的决策遭到世人耻笑,得不到彻底的贯彻执行,最后演变成一场闹剧。
想到这些,赵武灵王在肥义面前发起了“牢骚”:“有高世之功者,必负遗俗之累;有独知之虑者,必被庶人之怨。”也就是说,曲高而和寡,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往往遭到世俗的诋毁;有独特见解的人,必然招来俗人的怨恨。
历史总是令人感到有些心寒和愤慨:有人一心想做一些实事,但总有那么一帮人,自己不做事,还在旁边指指点点、唧唧歪歪。
赵武灵王不知所措,肥义直截了当地说:“疑事无功,疑行无名”,“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认准了就去做,谁反对,你就当他放屁!”
在肥义、楼缓、仇液等具有北狄血统的大臣支持下,赵武灵王正式颁布了“胡服骑射”的命令,要求最迟某月某日起,举国上下必须全部改穿胡服、练习骑射。
命令一颁布,所有赵国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朝堂。大家得看看,到了规定的那一天,来开会的大臣听不听命令、穿不穿胡服!
距离截止日期越来越近,除了那几个有北狄血统的大臣,老早就穿着“民族服装”招摇过市以外,其他大臣一点动静都没有,全在相互观望。
形势很危急!如果到了命令的截止日期,这些大臣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战国杀》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