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4章完结(1/2)
李悝的政治主张得到了魏文侯的大力支持,这些对国家有百害而无一益的寄生虫被一一铲除。¨零′点~看,书+ _首^发?为了形成新的利益集团与旧的利益集团相抗衡,李悝在铲除旧贵族的同时,对应提出了“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政治制度。这些新的政治制度,让新生地主阶层的优秀分子脱颖而出,迅速填补了旧贵族倒台之后的政治权力真空。
为了避免这些新贵族走老路,在李悝的提议下,魏文侯废除了所有爵位的治民权、治军权。从此,在新贵族的封邑内,爵主只能按照上级规定的税率收取租税,地方官员则由中央任命,并实行文、武分治。
总之,李悝的政治体制改革极大地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世卿世禄”制度被“腾笼换鸟”,有效改善了吏治环境,为经济体制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李悝变法的核心政策在经济方面。
在农业社会,国家强大的标志是粮食产量高,高到吃也吃不完,还能用来酿酒喝。
魏国的粮食产出很低,除了受到旧贵族势力的束缚以外,农业政策是最直接的因素。\j*i?a,n`g\l?i¨y`i*b¨a\.·c`o¨m¢旧贵族的政治制度是“世卿世禄”,对应的农业政策则是“井田制”。
井田,顾名思义就是像“井”字一样的田。“井田”从夏朝开始出现,到西周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
井田制是西周时期最基本的土地制度。土地被阡陌分割成方块,其中有公田也有私田。在公田劳作是无偿的义务劳动,私田的收成除了赋税以外归耕户所有。井田制的基本特点是耕作者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所有土地归国家所有,实际上也就是归国王一人所有。土地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定期的平均分配。
从原始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井田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历史发展到东周时期,井田制,特别是土地国有制度,已经极大地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根据《汉书·食货志》的记载,李悝当时给魏文侯算了一笔账:一个五口之家,耕种一百亩井田,每年亩产一石半,总共一百五十石。·k~u·a¢i¢d!u¨x·s?..c·o^m+国家的正常税率是10%,除去赋税十五石,还剩余一百三十五石。
人当然要吃饭,按每人每月一石半计算,这家人一年就要吃九十石粮食。这样一来,能拿出去卖的粮食只有四十五石。
一石粮食按三十钱计算,可以换回一千三百五十钱。春秋祭祀用去三百钱;做衣服穿,每人每年用三百钱,五人就是一千五百钱。这样算下来,这个五口之家一年要亏损四百五十钱。
按照这个比较理想的算法,一个五口之家在收成稳定的情况下,仅仅维持“温饱”都入不敷出,如果遇到灾年,或者婚丧嫁娶,或者地方私自摊派,这个亏空就会更大。
由于井田制不允许农户私自开垦荒地、搞农副产业,因此农户必然是年年财政有赤字。这种没有尽头的滚雪球游戏,谁想玩谁是傻子,所以农民不愿意种地。
农民懒于耕种,导致粮食产量始终上不去。
粮食产量低,导致粮价居高不下。
粮价居高不下,导致物价全面暴涨、生活成本剧增。
生活成本剧增,导致农户亏空更大。
农户亏空更大,导致更多的人不愿意种地。
……
这是一个呈指数级恶化的恶性循环,而这个恶性循环的源头,就在于束缚农业生产的井田制。
为了彻底铲除旧的农业体制,释放农业生产力,李悝提出了“尽地力”的新农业政策。
所谓“尽地力”,就是将土地的效力发挥到极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李悝提出了三大具体措施:第一,在政策层面,废除阡陌封疆,统一分配耕地给农民,并鼓励自由开垦荒地。
第二,在技术层面,提倡一块土地交叉种植不同作物,农户在房屋周围栽树种桑,发展农副业生产。
第三,在制度层面,奖勤罚懒,增产者赏、减产者罚。
李悝给魏文侯算了一笔账:一百平方里,相当于有九万顷土地,除去三分之一的山地和居住区,可开垦田地六万顷。如果勤于耕种,则每年增产一百八十万石;反之,则每年减产一百八十万石。可以看出,奖励农耕的政策,对增加粮食产量能够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
除了奖励农耕之外,为了平衡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并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解决“谷贵扰民,谷贱伤农”的难题,李悝又提出了“平籴法”。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战国杀》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