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2章 轨道上的红薯(1/2)
1959年11月,陇海铁路郑州段,霜冻将铁轨染成惨白色。?求°?!书D±?帮?ˉ~ *%免o费¥阅?读<
齐振国蹲在道岔旁,手中的道尺测量着轨距。本该是1435毫米的标准间距,现在却多出3毫米的缝隙——枕木下的道砟被人挖走了,换成了一堆冻硬的红薯。
\"齐总工!\"养路工老陈气喘吁吁跑来,\"西边又来了趟红薯专列!\"
蒸汽机车的浓烟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齐振国看着手里发霉的红薯,掰开后里面流出黑色的腐液,在道砟上蚀出细小的泡沫。这是去年\"高产田\"的成果,现在正通过铁路紧急调运到全国各地。
专列驶过时,车皮缝隙里不断掉落红薯,像下了一场黑色的雨。最后一节车厢上刷着标语:\"亩产万斤庆丰收\",但透过敞开的车门,能看到里面堆积的红薯不足车厢三分之一。
调度室里,电话铃声响个不停。分局局长老刘抓着话筒,额头上的青筋突突直跳:\"什么?又要抽走二十个车皮运红薯?我们的备用钢轨还在露天......\"
齐振国默默翻开行车日志。过去三个月,陇海线百分之六十的运力都被粮食运输占用,导致钢轨、枕木等铁路物资积压在货场,不少已经开始锈蚀。
\"老齐,\"刘局长放下电话,声音突然低了八度,\"明天有趟特殊专列......\"他递来的调度单上盖着省革委会的红印,备注栏写着:\"高产示范红薯,沿途各站组织群众观摩\"。
窗外传来争吵声。齐振国掀开窗帘,看见个穿补丁棉袄的老农正被保卫科推搡。老人怀里紧抱着个麻袋,破裂处露出几个干瘪的红薯——和专列上那些饱满的块茎形成鲜明对比。
\"那是张庄的老支书,\"刘局长叹气,\"非说我们运的红薯不是本地种的......\"
深夜的货场,齐振国打着手电检查积压的钢轨。¢三?叶!屋¢ ~追/最\新\章`节¨防雨布被撕开大半,昂贵的苏联进口轨上长满红锈。突然,他听到垛堆后面传来窸窣声。
\"谁?\"
老农从钢轨缝隙里钻出来,脸上的皱纹里嵌着煤灰:\"齐同志,俺是张庄种地的......\"他抖开麻袋,里面滚出几十个拇指大的红薯,\"这才是俺们地里长的。\"
货场灯光下,这些红薯干瘪畸形,表皮上布满病斑。老人用树皮般的手掰开一个,露出里面发黑的薯肉:\"就这,还报亩产八千斤......\"
远处传来脚步声。老人慌忙把红薯塞回麻袋,却掉出本工作笔记。齐振国捡起来,扉页上写着\"张庄生产队1958年实收记录\",里面详细记载着每块田的真实产量,最高不过亩产三百斤。
\"明天那趟专列,\"老人抓住齐振国的袖口,\"里头装的是从外省调来的好红薯,专门给人看的......\"
手电筒光突然照过来。保卫科长带着人围住垛堆:\"好啊!偷窃国家战略物资!\"他踢翻麻袋,那些病态的小红薯滚到钢轨旁,像一摊干涸的血迹。
黎明前的编组站飘着细雪,齐振国站在\"高产示范专列\"旁,指尖拂过车厢外壁新刷的朱红色标语。铁皮接缝处渗出暗色液体,在雪地上蚀出细小的坑洞。
\"齐总工,这节不能查。\"保卫科长拦住他,手指紧攥着枪带,\"省里领导马上到......\"
蒸汽突然从车底喷出,在两人之间隔开一道白色帷幕。齐振国趁机钻入车厢连接处,撬开通风窗的插销——车厢里整齐码放的并非红薯,而是一袋袋锯末,表层零星散落着几个精心挑选的饱满块茎。!??看.:@书|{a君o D*更$ˉ新§?t最{t全?&
\"果然如此。\"他刚摸出相机,身后就传来子弹上膛声。
\"交出来。\"保卫科长的枪管抵住他后腰,\"你知道多少人靠这趟车吃饭吗?\"
齐振国缓缓转身,相机却滑进袖口。月光照在对方领章上,那里别着枚\"农业生产标兵\"的徽章——是用铁轨道钉改制的。
卫生院的煤油灯下,林秀兰正在给偷吃红薯中毒的村民洗胃。洗出来的不是食物残渣,而是混合着木屑的黑色粘液。
\"他们在锯末里掺了红薯粉。\"她扯下口罩,露出被蒸汽烫伤的嘴角,\"就为凑足称重时的分量。\"
齐振国展开老农的笔记,在最后一页发现张庄的地契复印件——上面盖着\"已征用建设高产示范田\"的蓝印。更触目惊心的是页脚的批注:\"调运红薯专列经停时,组织村民于铁路沿线'劳动观摩'\"。
\"我明白了。\"他猛地合上笔记本,\"他们是借运粮车转移饥民!\"
窗外传来机车的汽笛声。那趟专列正缓缓驶离站台,每节车厢下都滴落着可疑的液体——不是融化的雪水,而是村民偷偷接排泄物的铁罐在泄漏。
暴雪封锁了铁路线。齐振国带着技术员小张巡查结冰的道岔,镐头凿开的冰层下露出腐烂的红薯,它们像肿瘤般寄生在轨枕之间。
\"道钉全锈死了。\"小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钢轨上的家族》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