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四章 徘徊(2/2)
法官。他的司令部也带着法庭的森严气氛,幕僚们象听差,参谋象跑堂的,他们对他忠心耿耿,听他的话就像听上帝的话。他的参谋长萨瑟兰将军也是个缩小型的麦克阿瑟。谁也别想打入这个自负的小圈子,无论是澳大利亚总司令陆军上将托马斯·布雷米爵士,还是他自己战区的航空兵司令乔治·布烈特少将、海军司令哈巴特·李亚利中将,都经常遭到他的痛斥甚至责骂。他似乎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正因为如此,在他参谋部的小圈子中,在他伟人的外套里面,有一个孤独、幻灭、自责、痛苦的灵魂。他外表气壮如牛,内心却被放在一只历史的坩锅里受着命运之火的熬煎。
他的成败,他的荣辱,他的兴衰全都押在四百二十年前被葡萄牙人麦哲伦发现的、叫做菲律宾的海岛上。他为之梦魂萦绕,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他说过“我一定要回来”,就必须打回菲律宾去。舆论吹捧他,正因为他要回去。他是个军人,必须兑现自己的诺言。
可是他手里一点儿力量也没有。没有步兵,没有舰队,没有飞机。他凭什么打过从布里斯班到马尼拉这五千英里天空、海洋和岛屿呢?如果他不能打回菲律宾,历史将把他变成一个可怜可笑又可悲的小丑。
他并不是没有能力实现他的宏图壮志。在美国很难再找出一个比他更懂步兵战略和战术的将军了。他已经有了一幅反攻的蓝图。他之所以无所作为,完全由于那个比他还有魅力、比他还有雄心、比他更加坚定、比他聪明一百倍、而且拥有无限权力的小儿麻痹患者,一位坐在轮椅上的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罗斯福制定了先欧洲后亚洲的政策,先集中全力支持英国和俄国打败希特勒德国,然后再转过身来对付日本。这实在是无懈可击的正确战略,可是麦克阿瑟认为恰恰应该相反:先日本而后德国。
自从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当年麦克阿瑟将军的一名副官、现在的盟国远征军总司令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将军在北非登陆之后,刚刚走上战时轨道的美国工业体系,源源不断地把军火送给北非远征军。由于美军第二军在突尼斯凯塞琳隘口的失败,北非的沙漠上又出现了一颗灿烂的将星,当年麦克阿瑟麾下的一名少校、比他晚五届的西点生、苏格兰血统的小乔治·巴顿将军。桀傲不驯的巴顿上任伊始,所向披靡,不但重振旗鼓把德军赶到加贝斯湾,而且创下了辉煌的记录。巴顿协同蒙哥马利的第八军,把号称“沙漠之狐”的德国隆美尔将军的非洲军团,关进了突尼斯和比塞大的一个捕兽笼中,一举包围了德意军队二十五万人。
舆论跟着明星走。美国和盟国的报纸、电台、杂志,一窝蜂地吹捧巴顿将军,刊登着巴顿前凸的下颚系着钢盔带、脸色威严、杀气腾腾、有如古罗马时代驾着战车的武士、一个活着的阿喀琉斯的照片。报纸不厌其须地登着巴顿的豪言狂语:“比起战争来,人类的其他活动毫无意义……我喜欢战争。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战争狂。”
【阿喀琉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
他麦克阿瑟已经黯淡了,快被人遗忘了。他什么也没得到。他可怜到如此地步:当瓜达尔卡纳尔岛上激战方酣的时候,范德格里夫特将军特地求他借六架p一38闪电式战斗机,他竟然小气得没有借给。他纸面上有二百二十架战斗机,实际上什么型号的都有,就是没有能同零式机对阵的。说起来,他还能指挥六十二架b一17飞行堡垒,听起来都不信,它们之中只有六架可以上天。那些最艰苦最阴暗的日子,麦克阿瑟连想也不愿意去想了。
现在,他离开巴丹转战澳洲一年以来,就凭着这点儿可怜的兵力,他已经取得了可观的胜利。他的胜利同他的实力相比,丝毫也不比艾森豪威尔和巴顿逊色。他的战绩,使他痛苦的心情获得了稍稍安慰。
他那些晦暗惨淡的时光,也带着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的悲壮色彩。他整夜躺在床上,吸着烟斗,回想以往的战斗日夜。
不想错过《燃烧的岛群》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