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平脉法(十三)(2/3)
弟子点了点头,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师父,那要是病了个六七天,手脚上的脉都跳得挺欢,病人却烦躁得说不出话,这是怎么回事呢?”
仙师叹了口气,摇了摇头:“哎,这种情况啊,就像是身体里的正气和病邪在激烈交战,病人烦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这时候啊,病情还没稳定下来呢,得继续观察。”
“不过啊,要是这时候病人的脉象变得平和了,人也不烦躁了,眼睛虽然有点重,但眼睑内侧却泛着淡淡的黄色,那就说明病情快要好转了。这就像是你熬夜加班后,虽然累得跟狗似的,但看到老板给你发的奖金短信,心里还是美滋滋的,对吧?”
弟子一听,哈哈大笑:“师父,您这比喻真是太逗了!不过话说回来,这伤寒还真是千奇百怪啊,一会儿好一会儿坏的,让人摸不着头脑。”
仙师也笑了:“是啊,伤寒这东西啊,就像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总爱跟你玩捉迷藏。不过啊,只要你掌握了它的规律,就能轻松应对了。”
“就像你刚才问的那些问题啊,其实都是通过观察脉象和病人的症状来判断病情的。脉象浮、数、微啊,就像是身体在给你发送信号,告诉你病情是好转还是恶化。所以啊,学中医啊,就像是在读一本无字天书,得用心去感悟才行。”
张仲景仙师突然发了一条“微博”,内容是这样的:“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知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这话听起来是不是跟念咒似的?别急,让我给你们翻译翻译,保证让你们笑得前俯后仰,还能学到点真本事!
首先,“伏气之病”,你可以想象成身体里的“卧底”——那些平时不声不响,关键时刻给你来个“惊喜”的病气。它们就像潜伏在体内的特工,你不注意的时候,它们就安安静静的;但一旦时机成熟,嘿,那就得给你点颜色瞧瞧了!
“以意候之”,这可是张仲景仙师的独门秘籍,意思是用咱们聪明的脑袋瓜子去感受、去预测。就像你玩游戏,总能感觉到boss什么时候要放大招一样,对待伏气病,咱们也得学会“读心术”,提前做好准备。
“今月之内,欲知伏气”,这句更逗了,仙师仿佛在说:“嘿,朋友们,这个月咱们得留点心眼儿,看看那些潜伏的小家伙们有没有蠢蠢欲动。”
接下来是重头戏——“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这可是中医里最炫酷的技能之一——脉诊!想象一下,仙师一手搭在病人的手腕上,闭目凝神,仿佛在与病人的身体进行一场灵魂对话。这可不是随便摸摸那么简单,这可是通过脉搏的跳动,来判断身体内部的状况。
比如说,如果脉象微弱,就像是小溪里的水快干了一样,那仙师就会告诉你:“哎呀,你这喉咙啊,怕是要开始‘唱歌’了,不过这可不是ktv里的那种哦!”原来,脉象微弱可能意味着体内有伏气,它正悄悄地向喉咙发起进攻,让你感觉像是被鱼刺卡住了似的,但其实并不是喉痹(也就是咱们现在说的咽喉炎)。
病人这时候可能会一脸懵圈地说:“医生,我确实觉得喉咙里像有团火在烧,可这是为什么呢?”
这时候,仙师就会微微一笑,摆出一副“一切尽在掌握”的姿态,说:“别急,虽然你现在感觉像是被火烤,但咱们还有大招没用呢!”
大招?什么大招?别急,咱们继续听仙师讲。
“虽尔,今复宜下之。”这句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武侠小说里的秘籍?其实,这里的“下之”指的是用药物或者其他方法,帮助身体把体内的邪气、毒素给“排出去”。你可以想象成是给身体做一次大扫除,把那些潜伏的“卧底”一网打尽!
不过,这可不是随便吃点泻药那么简单哦!中医里的“下之”可是讲究得很,要根据每个人的体质、病情来量身定制方案。就像是给每个人定制一份专属的“排毒大餐”,既美味又健康,还能把体内的“垃圾”清理得干干净净。
话说有一天,张仲景仙师正悠闲地喝着茶,享受着片刻的宁静,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这份宁静。原来是隔壁老王家的媳妇急匆匆地跑来,一脸焦急地说:“仙师啊,我家那位病得可不轻,烧得跟火炉似的,浑身还疼得直哼哼,现在正躺床上动弹不得呢,您快给看看吧!”
张仲景仙师一听,立刻放下茶杯,心里想着:“这可得赶紧,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嘛!”于是,他背起药箱,跟着老王媳妇一路小跑,来到了老王家。
一进屋,只见老王蜷缩在床上,脸色苍白,额头上的汗珠跟豆子似的往下掉,一看就是病得不轻。张仲景仙师轻手轻脚地走到床边,先问了问病情,然后伸出手,轻轻搭在了老王的脉搏上。这一搭可不得了,他发现老王的脉象竟然是“沉而迟”。
这时候,如果是一般人,看到这症状,估计得吓得魂飞魄散,心想:“完了完了,这脉这么沉这么慢,肯定是病情严重啊!”但咱们张仲景仙师可不是一般人,他微微一笑,心里已经有了数。他对老王媳妇说:“别担心,你家老王这病啊,快好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伤寒杂病论爆笑详解版》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