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三十三章 咸阳望(1/2)
县丞,是县级行政机关的重要职位。与后世县丞几乎成为县令下一普通职员不同,此时的县丞权力极大,类似于今日的县委副书记兼常务副县长,是一县当之无愧的“二把手”。
县丞单独开府,有自己的属吏,主要有卒史、主簿、牧师令。卒史在县丞不在时可代行一定职权,处理丞府日常事务;主簿为县丞秘书,主掌文书档案;牧师令主掌后勤,主要是牧场养马。
离轩成为县丞,也就真正成为县领导了。
公元前231年,秦王政十六年,魏国向秦献丽邑之地,以偿袭击公子扶苏之报;韩国献南阳。秦王大喜,召李斯商议此事。
“恭喜大王,得南阳之地,如得韩之全境;再得丽邑,魏一则大梁已无地可守,二则君臣已无抗衡之心,其地也尽在大秦之望。”李斯分析得此两地之后的形势,纵然他向来谨慎,也给出了颇为乐观的前景。
“哈哈,廷尉之见,正与寡人不谋而合。”秦王面朝东方,此时朝阳初升,光芒万丈,秦王豪情满怀,如天下已在我手。
“如此看来,廷尉是否认为,我们的时机到了?”
李斯含笑道:“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只需派一得力之人治理南阳,将其作为我东进之基,何时可以东进,就看其人的治理成效了。”
“如此重任,廷尉可有合适人选?”秦王回头问道。
李斯早有准备,言道:“长史腾,为人精诚,为吏精忠,律法精湛,思虑缜密,做事勤勉有为。可当此重任。”
“好!依廷尉之奏,置南阳郡,以腾为假守!”秦王自逐客事件之后,对李斯才能德行均高度评价,对其已是完全信任,其奏几乎无一不准,哪怕是如此重要的位置,也丝毫没有疑虑。
李斯心下感激,郑重道:“臣着即去办,并与腾作好相关交待。”
秦王点头。
李斯忽想起一事,向秦王奏道:“臣还有一事奏大王。”
秦王示意他但说无妨。
“我大军东进之时,于新得之地置郡设县,多需吏员。虽然可以当地官员用之,但当地官员不熟秦律,统一其地也难统其法,规矩不一则乱自生。”李斯侃侃而谈,对发动灭国之战后的统治未雨绸缪,思虑极细,措施得当,听得秦王频频点头。
“寡人得廷尉,实乃上天所赐啊!”秦王也自暗想。
“因此,臣欲从全国选拔一批能吏,至廷尉深研律法,早为准备。我军东进南下,则派出能吏于各新置郡县重要位置任职,以其为吏师,既传习律法,亦判案断律,使大秦律法迅速及于新置郡县,此为天下一统之基。”李斯提出了人才培养储备计划。
秦王甚喜,对李斯说道:“廷尉所虑极是,就一应廷尉所言,应当如何具体实施,廷尉直接办理即可,吩咐各机构实施。”
初夏,万物蓬勃生长,柳长莺飞榴花红,草生虫鸣野果香。
一路行来,离轩一行颇感疲惫,但终于是到了咸阳。
咸阳,位于渭水之北、九宫山之南,水北山南为阳,故名咸阳,取“皆为阳”之意。咸阳为天下第一大城,却有一大奇异之处——没有城墙。
当然,说咸阳没有城墙也不完全正确,准确地说,是没有外城墙,只有宫墙。当时秦国土地扩张极快,作为都城,咸阳人口也急剧增加。原本为战场的城外,渐渐修建了大量房屋,形成了众多街道,一时之间,城墙赶不上房屋街道扩张的节奏。
秦王政主政后,群臣曾议及都城防御,建议世之大城,应有世之大范,修建都城外城墙,一方面增添都城气势,另一方面也可防御外敌。
秦王政原本颇为心动,但一位大臣于防御上的老成持重之说,却引发了他的逆反心理。
“启秉大王,咸阳为大秦之都,重中之重。一旦函谷失守,且无可调用之兵,咸阳无外城墙,再无险可守,则如待宰羔羊,任人凌辱矣。”老成持重,也是众臣主流意见。
秦王略愣神,淡淡回道:“各位卿家之议,均为持重之言,甚是。”
众臣点头,看来秦王同意此事了。
秦王突然双眼凌利扫视殿内众臣,声音一下子激越起来:
“然我大秦百万锐士,若仍令敌攻入函谷,进入关中,且此时竟然已无兵可用。那么,纵有雄城孤立,于国又有何益?”
殿内静悄悄,仿佛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国弱至此,灭之可矣!”秦王大手当空重重一挥,声音在大殿回荡。
一位官员手上一抖,奏简掉在地上,发出“哗啦”声响,吓得该官员膝盖一软,跪在地上。旁边官员都是一哆嗦。
当时谁也没想到,始皇帝归天不久,此言一语成谶。
此后,再无人提及修筑城墙之事,军事上致力于外围防务,拒敌于国门之外,战火燃于他国之地,函谷关渐成内关,与前线越来越远。
离轩等目力所及,眼前大城延绵,虽无城墙,却仍然气势磅礴,长宽均十数里,并可清晰看到咸阳宫于城中心巍然耸立,青砖碧瓦,如鹤立鸡群,在周围方圆十数里众多房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大秦的荣耀:法家密码》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