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分卷阅读240(1/1)
李继捧身边,另一部分忙着和李继迁划清界限,再次和宋朝做起青盐生意。
相比于可能有去无回的掠边抢劫,用取之不尽的青盐换取物资明显更符合党项贵族的利益,人口是比马匹、牛羊更加珍贵稀少的东西。
原本牢不可破的同盟瞬间解散,李继迁得到的所有人马一夕之间全都化为乌有。
然而李继捧却并没有如赵炅预设一般,对抗消灭李继迁,反而在抵达夏州之后与李继迁沆瀣一气,调转矛头直指宋朝。
并帮着李继迁上书,谎称其愿意悔过归降。
太宗信以为真,于同年十二月十八日任命李继迁为银州刺史、洛苑使。然而,李继迁得到官职和赏赐后,继续兴兵作乱,侵扰北宋边境地区,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
淳化五年正月(994年),灵州和通远军皆言李继迁侵掠居民,宋太宗命令李继隆为河西兵马都部署,征讨李继迁。三月,李继捧上书言已与弟李继迁和解,请求罢兵,宋太宗大怒,命李继隆首先征讨李继捧。
李继隆出兵西征,并最终押解李继捧回京。
第123章 四月一日,先帝赵炅大殓成服。 月……
四月一日, 先帝赵炅大殓成服。
月中小祥日,祭祀先帝宗庙,大臣们进宫哭祭, 规劝皇帝、皇太后节哀。
二十七日后除服,新帝开始正式接管朝中大小事宜。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 何况是赵恒这样的帝王, 只是他登基之初的这几件事办的甚是邪乎。
赵恒小时候因为上面的两位哥哥,从没有受到重视,但要学的东西并不少。
这三十年岁月中, 不断由最出色的大臣, 给他上着这世间最正统、仁德的课,让他一直明白,这世间除了天潢贵胄和朝廷大臣之外,更多的还是百姓。
他想要体恤百姓的心是真的, 但财政上拿不出多余的钱财也是真的,大臣们的俸禄升一升还行, 恩赏天下子民不太现实。
北边戍边、西边征讨, 国内的蜀中起义过去没有多久, 富庶的蜀中被摧残、各地的政策赋税减免、平仓的设置,积年的军费、军粮开支、军队扩编, 养马的各种花销,加起来实在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要说起来, 其实户部是有钱的, 只是能看不能动。
毕竟大宋钱庄的钱并不等同于国库的钱,非紧急情况不可轻动。
这些年也多亏了这钱庄, 笼络的钱财、放出的借款收回的利息,维持国家运转不成问题, 反而因为小额贷款的便利,大大打击了各地高利贷,同时还鼓励了百姓经营。
加上占城稻在各地的推广,各地民生、经济都有了极大改善。
大宋钱庄的钱财维护着国家运转,各地上交的粮食税收完全用于边境交易、各地推广良种,以及军队开销,一年下来甚至还有些许结余,作为储备用银、储备用粮。
只是这些钱哪里够天下百姓分?户部堪堪收支平衡,此时犒赏天下百姓实在有些强人所难,赵恒为此很是苦恼。
这时,王钦若深夜入宫,赶在早朝之前,带着奏折提了一个好意见。
赵恒展开奏书时,上面的墨迹都还没有干透,首页赫然是四个大字。
——减免田赋!
赵恒来了精神,深夜被人打搅好梦的火气烟消云散,让人奉茶赐座,翻看了起来。
此处并非减免今年田赋,这实在太得罪户部。
减免的经年羁押拖欠,自宋朝建国以来没有缴足的田赋,利滚利逐年积累,成了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
各地税收和官员升迁考核挂钩,各地的县官们想尽一切办法,将这些人家中能变卖的钱财收刮一空,多年下来还不能补足的,便收进监狱以儆效尤。
只要一年补不上田赋,几乎就只有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下场。
而这些陈年的欠款是觉不可能收上来的,人都被收监了,还指望谁来还债呢?
王钦若将这些陈年积债连夜统计出来,上陈天子预览,为赵恒解忧。
于国,这本来就是收不上来的陈年旧账,免了它一文钱都不用花,对朝廷没有半点损失,又达到了恩施于民的效果。
于民,能欠下这样的债,一定是靠着种田养活一家,没有半点其他收入来源,无法抵抗风险的家庭,这些生活在最底层、最穷苦的人没偷没抢,只是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实在没办法了而已。
这些债从此一笔勾销,百姓无债一身轻,自然安定下来。
于君,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就能让所有人满意,自然是再好不过。
赵恒看完奏书简直惊为天人,甚至有几分不敢相信:“王爱卿,这样好的事情,先帝为什么没做?是不清楚?还是不知道?”
王钦若放下茶盏,言语间恳切又慎重:“陛下,先皇自然什么知道的,只是将
不想错过《北宋名臣奋斗史》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