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8章 计算机与人类的思考之道(1/1)
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坐在书桌前,思绪飘向了远方。这一章我们来探讨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计算机与人类的思考到底有什么相似之处。这不仅对教育有启发,对未来的选择也有帮助。
一、机器人的学习之路
多年前,我曾访问清华大学,与一位教授交流。他分享了一个关于训练机器人双腿直立行走的故事。当时,机器人在尝试行走时,一只腿绊倒了另一只腿,然后摔倒了。教授给我看了一段录像,那个机器人摔倒的样子特别像婴儿。后来,机器人逐渐变得非常熟练,双足机器人未来大概率会出现在每个家庭中。教授当时说了一句话,我小时候没太听懂,长大后明白了:机器人的学习,真的跟人类太像了。人类小时候怎么学习走路,机器人未来就是怎么学习走路的,只是机器人会一直学习下去,而人类到了一定年纪,就只是巩固自已之前学过的知识。
二、计算机的决策逻辑
计算机在算法中做决定时,面临三个主要难题。今天,我想推荐一本书,这本书特别好看,是《华尔街日报》的畅销书,作者是布莱恩·克里斯廷(Brian Christian),书名是《算法之美》。这本书很难读,但我把书中的内容总结成了几个问题,跟大家分享一下。
如何抓住最佳的决策时机
计算机是怎么算出最佳时机的?假设你要做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比如买房、结婚、生孩子或出国。这些决定一旦做出,就很难改变。如果你脑子一热就做决定,多半会后悔。计算机在面对重要决定时,会使用一个专有名词,叫做“零信息博弈”。在信息非常稀缺的前提下,分析潜在的情况,做出最佳的判断时机。根据计算机的运算,只要是零信息博弈,最佳的决策点都是总决策时限的37%。
示例:假设你一个月内一定要决定是否买房。这一个月的最佳决策时机是第11天(30天 × 37% ≈ 11天)。前十天不要做决定,只是观察。第11天,只要看到一个比之前都好的房子,立刻出手。
示例:假设你18岁可以结婚,40岁以后就不结了。最佳的结婚时间是26.1岁((40 - 18) × 37% + 18 ≈ 26.1岁)。在26.1岁之前,无论遇到多么合适的人,都不要结婚。26.1岁之后,只要你看到比之前都合适的人,赶紧结婚。
示例:假设你要面试十家差不多的公司。根据37%的原则,前三家不要动,无论待遇多高,果断拒绝。从第四家开始,一旦发现比前三家更好的公司,立刻选择。
计算机是如何规划时间做出最有效的安排
当你早上起来,发现有无数的事情需要处理时,你应该先做哪个?算法之美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策略:从耗时最短的任务做起。这是因为人脑和计算机的存储方式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依赖于缓存。缓存是一个高速的存储空间,可以快速调用信息。先做简单的事情,可以及时清理大脑的缓存,保持自已在最佳状态。
示例:早上起来,先处理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回复信息、整理桌面等。这些简单的事情可以快速完成,让你的大脑进入工作状态,然后再处理更复杂的事情,比如录课、写报告等。
计算机如何去布局全局,放弃对细节的执念
计算机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往往会忽略细节,抓重点。这是因为输入的细节越多,计算的结果偏差越大。数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过度拟合”。过度拟合是指当你的要求越多,计算机为了满足这些要求,给出的结果越偏离实际。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过于关注细节,会导致整体的趋势出现偏差。
示例:假设你调查婚姻幸福指数,采访了十万个家庭。其中大多数家庭都很和睦,只有两家人存在家暴或夫妻财产分配不均的问题。这两个特例完全可以排除在外。如果你非要将这两个特例纳入分析,会导致整体的幸福指数波动过大,这就是过度拟合。
三、总结
计算机的思考方式和人类的决策逻辑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理解计算机的决策逻辑,我们可以更好地做出生活中的重要决定。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最佳决策时机:记住37%的原则,前半场稍微往中间走一点,见好就收。
时间管理:从耗时最短的任务做起,保持大脑的最佳状态。
全局思维:避免过度拟合,关注重点,不要被细节所困扰。
希望这些内容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未来,计算机思维将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启示,帮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出更好的决策。
不想错过《AI时代,何去何从?》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