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六十七章 刚到杭州,薛姨妈竟被绑架了(求追读求收藏)(1/2)
好书推荐:
第二天一早,解决了拨粮的问题之后,贾放便跟薛姨妈一起踏上了前往杭州的路途。
这一路下来,跟之前一样也没遇到什么麻烦。 不到五天,贾放便带着几个女眷抵达了杭州城。 到了杭州,他稍稍安顿了一下之后就直接去了巡抚衙门。 不管这么说,自己初来乍到,总要先去衙门里混个脸熟。 那样一来,今后有什么事才好沟通。 郑泌昌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暂时与自己也没什么关系。 只要他们不乱来,不给改稻为桑使绊子,自己也不想跟他们撕破脸。 至于娇杏儿跟叶凝霜她们,则待在这边早就准备好了的府邸之中忙着收拾行礼。 而薛姨妈由于要采买茶叶,这边今儿个刚好有个茶集,所以放下行礼之后就去办她的事了。 此刻的贾放,已经坐在了巡抚衙门的后堂。 浙江巡抚郑泌昌,赫然坐在主位之上。 掌管臬司衙门的按察使何茂才,坐在右侧。 除了这两位浙江的大员之外,在场的还有一位坐在左侧,与何茂才面对面的位子上。 这一位身形瘦削,岁数约莫四十多岁,身上穿着一身红色官袍。 据浙江巡抚郑泌昌介绍,乃是织造局的杨金水,杨公公。 大明的江南织造局,下辖苏州,江宁和杭州三大织造署。 而这位杨公公的身份,可不简单,乃是江南织造局兼浙江市舶司总管太监。 改稻为桑产出的丝,需要织造局负责织成丝绸,然后再卖给西洋人。 所以说,此次改稻为桑,断然是绕不过这位杨公公的。 待各自见了礼之后,浙江巡抚郑泌昌率先开口道:“此次朝廷在我浙江推行改稻为桑,乃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老百姓栽种桑树,收入远比种水稻要划算,朝廷卖给西洋人丝绸,又能够充盈国库,此等各方皆有利的事情,还望诸位能够齐心协力,共同将这件事给办好了。” 话音刚落,按察使何茂才立马就接过了话头。 “我这边没什么问题,需要派兵拿人的只管跟我招呼一声,那些刁民若是有谁胆敢不配合改稻为桑的国策,我都把他们关起来就是了。” 此言一出,郑泌昌呵呵一笑,看了看按察使郑茂才,不过却没有说话。 在他看来,或许已经习惯了自己的这个搭档这般咋咋呼呼,口无遮拦的样子吧。 至于一旁坐着的杨金水,听了这话之后,也只是笑了笑,不过,并没有开口的意思。 此刻的他,正端起面前的茶杯,轻轻吹了吹杯子里的茶沫。 郑泌昌见状,面带笑容的看着贾放道:“贾府台,你可有什么要说的?” 贾放闻言,目光扫视了一眼在场的几人,最后将目光看向了浙江巡抚郑泌昌。 “巡抚大人,您刚刚也说了,改稻为桑乃是我大明的国策,是一桩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正因为如此,内阁才会提出,皇上才会力主在浙江推行。不过,刚刚何大人所说的话,下官却不敢苟同。” 此言一出,原本低着脑袋不知道在寻思什么的按察使何茂才立马抬起了头。 那表情之中,很显然有些不悦。 贾放见状,继续说道:“一项新的政策在一地推行,无论制定这政策的初衷是什么,总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一些矛盾,不过,我认为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下面的官员多面对面的跟百姓做做工作,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将实情讲清楚了,说透彻了,我相信这事也就没那么复杂了,所以说,我不赞同何大人所说的,动不动就抓人,动不动就关人。” 何茂才听罢这番话,立马就急了。 “我就是这么一说而已,你们谁敢保证,这过程中没有刁民跳出来闹事?我那么说,还不是为了顺利推行改稻为桑!你要这么说,那有了什么事可别来找我!” 说罢这些话,这位按察使大人直接衣袖一甩,别过了脸去。 郑泌昌见状,赶忙站起身打圆场道:“何大人你也不必动怒,我知道贾府台的意思,他的意思是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动手抓人,这么说也没什么不妥的,事情还得贾府台和下面的县官去干,你又何必为了这事在这里置气?” 何茂才听了这话,虽然脸色有所好转,但依旧一副气呼呼的样子。 一旁的杨金水见此情形,总算是开口了。 “依我看呐这些都是小事,只要能将改稻为桑推行下去,让老百姓将桑苗赶在清明节前后,最迟在四月底前插下去,咱们的差事也就算完成了。至于要不要抓老百姓,关老百姓,那都不要紧。” 说到这里,这位织造局的大总管看了看一旁的贾放。 下一刻,他又继续道:“当然,贾府台说的也没错,我也不喜欢打打杀杀的,能平心静气的把事情办了,那就绝对不动干戈,这一点,我觉得贾府台跟我的处事方法比较像。” 话音落下,浙江巡抚郑泌昌笑着开口道:“依我看,诸位说得都没错,来,我先以茶代酒敬各位一杯,喝了这杯茶,咱们就各司其职,下去推行改稻为桑的国策,当然,贾府台具体负责此事,要多辛苦些。”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红楼之青词官路》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