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五十八章 为补亏空,严嵩献计改稻为桑(求追读求收藏)(1/2)
好书推荐:
宁安公主的行事速度,果然有朱家人那种杀伐果断的风范。
仅仅过了两日,宫里便下了旨意,鞑靼犯边,战事紧急,驸马李和调任北境任职,即日启程。 听到这个消息,贾放默默的点了三炷香,插进了香炉里。 这事,真的怪自己。 若不是自己当初一时冲动强行介入了宁安公主,也不会生出这些事来。 人家两口子本来挺好的,自己这个第三者一插足,一切美好都化作了泡影,真心是罪过。 不过,事已至此,说这些已经没用了。 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照顾宁安公主,不让她和孩子有任何的闪失。 尽管她说了,孩子不会跟自己的姓,但毕竟是自己的骨血。 身为父亲,还是要担些责任的。 要不然,李和的牺牲就有些不值当了。 而就在驸马李和被调往北境军中任职的时候,嘉靖帝召集内阁成员进行了一次议事。 议事的议题很简单,主要是对去年的各项开支情况进行最终的决算。 另外,对本年度的预算开支进行核准。 通过从宫里传来的消息得知,此次会议开得并不顺利。 据说严家父子差点儿没跟徐阶,高拱等其余内阁成员干起来。 至于他们争论的焦点,就一个,银子。 严世蕃掌管着工部,但是其决算无法在高拱掌管的户部那里通过。 户部那里不能通过,司礼监这边就不能批红。 司礼监批不了红,工部就拿不到银子。 说到底,根本原因在于朝廷上一年度的各项开支严重超支了。 其实,即便是按照年初的预算严格执行的话,国库里头的银子也只能是勉强可以维持。 现如今,还要按照各部执行预算的情况来补差。 这样的情形下,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国库亏空,朝廷没钱可用。 万一再有个天灾人祸,那可就真的束手无策了。 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银子,啥事也干不了。 正因为如此,两路人马各持立场,争执不下。 户部说我没钱,工部说我钱花超支了,所以我要钱。 至于来年的预算,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大明嘉靖年间的赋税,那都是有数的,通常在四百万两左右。 如果预算超过了这个数,那么肯定是不行的。 但现如今的局面是,大明朝南北两线都在打仗,定然是需要军费开销的。 毕竟,再苦不能苦了军队,让将士们饿着肚子打仗,那是万万行不通的。 除此之外,朝廷的各项开支用度也是个不小的数目。 如果再加上旱涝天灾,那么,花银子的地方可就更多了。 这些林林总总的加在一起,便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关键是,这些银子都不能省,都是维持朝廷正常运转所必需的。 正因为如此,这一年的预算一下子就超出了国库预计能收上来的税银。 这样的情形下,掌管着户部的徐阶那一派,自然是不能同意这样的预算安排。 综上所述,说到底,这前一年度的决算执行与本年度的预算编制,这两个方面其实就是一个问题,要银子。 而问题的关键,恰恰是大明现在弄不到额外的银子来弥补这些个亏空。 于是乎,只能入不敷出,寅吃卯粮。 这样的情形下,如果找不到有效的举措来开源节流,那么,后果将会非常的严重。 如此背景之下,内阁首辅严嵩挺身而出,提出了“改稻为桑”的建议。 这个建议弗一提出来,嘉靖帝立马就是眼前一亮。 当然,如果谁能提出别的弄银子的法子,估计他也会感兴趣的。 所谓的”改稻为桑”,其实就是字面的意思。 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将农民原本产水稻的土地改种桑树,养蚕,随后把丝绸出口到海外,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 毕竟,经济作物的效益要比种植水稻来得高。 再加上可以搞出口,那就更利润可观了。 其实,严嵩父子提出的这个政策也并非一拍脑袋想出来的,改稻为桑也有一定的现实基础。 大明朝立国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就下令,凡是有田地五亩至十亩的农户,必须有半亩栽种桑、麻、木棉,十亩以上的这个数字要加倍。 由此可以看出,大明在建立初期,就对经济作物的种植较为重视。 而内阁首辅严嵩提出的改稻为桑,具体是让浙江的百姓先行施行。 对于这种能够增加国库收入的举措,嘉靖当场就拍了板儿,让内阁紧急制定方略,抓紧实施。 至于需要具体派往浙江督促施行此项国策的官员,也让内阁拟个名单,呈报批红。 于是乎,当这场嘉靖帝召集的内阁会议开完,各方势力便开始动作了起来。 由于这项国策是严家提出来的,他们自然是要举荐人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而作为内阁的另一派,徐阶这一派也是摩拳擦掌,准备举荐自己的人。 在他们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红楼之青词官路》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