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七十四章 国利(1/2)
好书推荐:
拓跋嗣听着,心中有了抉择。
“况且,刘裕老矣,陛下正值壮年,与其争锋乃是下下之策,此时避其锋芒,保存国力,方为上策。刘裕时日无多,待其死后,南方定生动乱,到那时,大军兵临建康,陛下便能让厩中的良驹,饮一饮那长江之水!” “彩!!” 拓跋嗣辩不过宗敞,而崔浩一出口,便能让对方面哑口无言。 与人辩经争论,亦或是两国之间的谈判,就得由崔浩这些文臣去做。 相比于拓跋嗣的欣喜,宗敞见状,顿时脸色大变,他赶忙进言道。 “陛下怎能寄望于敌人内乱而灭亡呢?!” 拓跋嗣一听,遂又冷静了下来,道:“宗卿尽管直言。” 他极少见过当今的一幕,先前囤积的怒火,皆因那句君有诤臣,不忘其国而消散。 拓跋嗣仔细一想,愈发觉得有理,像崔浩与宗敞这样站在国家立场,而非站在个人家族立场去劝诫自己的,从今往后,他都会洗耳恭听。 “外臣要以南越武王赵佗为例,赵佗起初乃是秦朝将领,始皇帝扫六合,一统天下后,令其攻打百越,而赵佗打下了百越,秦朝却已灭亡,高祖刘邦建汉朝后,他便割据南越之地,历经秦二帝,又历高、文、景、武共六位皇帝,直至年逾百岁方才驾鹤西去。” 说着,宗敞喉咙有些嘶哑,他咳嗽一声,说道:“陛下若是不知赵佗,也该知道廉颇,刘裕年过半百不假,可若是他能好好地活到耄耋之年,陛下又该如何应对呢?!” 宗敞见拓跋嗣思忖得失,便趁热打铁。 “外臣听闻,一位贤明的君王,是不会将国家的兴亡,寄望于敌国是否会发生动乱。” 语毕,宗敞看向崔浩,一字一句朗声道。 “崔祭酒言援秦乃与虎谋皮,为下下之策,可依外臣之见,从古至今,因大意而错失天下者,皆是因未能做好应对这下下之策的准备,因此最终落得个偏居一隅,最终为他人所吞并的下场!” “谬论!!” 崔浩驳斥宗敞后,又转过身来向拓跋嗣作揖进言。 “陛下,宗敞言语中只有他秦国的存亡,全然不顾我魏国的利益!陛下不可听信其言呐!” 崔浩接连几次催促拓跋嗣召见宗敞,不是因为他想要让拓跋嗣援兵秦国,而是因为此时刘裕还未率军北上,他要趁此之前,让拓跋嗣先断了念想。 一国之君,怎能不重诺? 若是拓跋嗣在晋军北征之前便拒绝了支援秦国,等到晋军攻伐秦国时,秦国不送来钱粮。 如此一来,国内粮草不济,即使那些鲜卑勋贵主战,拓跋嗣考虑得失之下,断然不会发兵救援。 世上哪有黑白之分? 《六韬》中记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国力国力,乃一国之“利”。 那些所谓的一心为国的忠臣、贤臣,也避免不了为“利”所趋。 要判断一个臣子是忠是贤,那就要看他们是否能够舍弃自己、亲朋的小利,而去攥取那些对国家有益处的大利。 崔浩看似是站在宗敞一边,与车路头对立,可两者心中想要的却大为不同。 相比于汉臣蒸蒸日上的地位和所获得的权柄,车路头对于是否该援秦并不在意。 崔浩为了能让拓跋嗣看到自己毫无私心,所言全是为国,先前才上前护着宗敞。 拓跋嗣让车路头滚出殿,也是因为他能看清两人心中所想为何。 如今两人一番言语过后,情况又不同了起来。 宗敞为的是秦国的利,崔浩则是为了魏国的利。 拓跋嗣的目光接连在崔浩与宗敞上来回扭转。 从一开始,拓跋嗣心中便是要想着发兵援秦,之所以与宗敞周旋到现在,就是为了能让秦国割下块肉来给他吃。 如今的秦国,就是一头受了伤的豺,刘裕想要直接张开虎口吞了它。 拓跋嗣则是想要咬下一大块肉来,分给身后的饥肠辘辘的狼群,让它们听从自己指挥。 “外臣先前便说了,秦魏乃兄弟之国,秦亡了,魏便要直面晋军,到那时,魏国西面要抵御夏国,东面要抵御燕国,北面要抵御蠕蠕,南面则是要抵御占据大半天下的晋国,臣言尽于此,请陛下明断。” “陛下,宗敞所言乃是为了制造惶恐,我大魏忠臣良将在,百万士卒尚在,如今不出兵援秦,只是因国内天灾肆虐,这才刚刚休养生息数月,陛下便要发兵援秦,大军出征,一日要耗费多少石粮食?多少车金银?哪怕陛下此次救秦国于危难之中,使其苟延残喘,可来年呢?后年呢?秦国大势已去,陛下不可因他国之利而损我国百姓之利啊!!” 拓跋嗣看着争执的两人,一时做不出抉择。 “两位卿所言皆有理,朕明日便起驾回宫,待与诸位大臣商榷之后,再给宗卿一个答复。” 宗敞作揖行礼,他呼出了一口气,在拓跋嗣的示意下,转身出了殿。 出了殿门,一阵冷风打在他的脸庞之上。 宗敞的背部早已被汗水浸湿,要不是他特意穿了件深黑褥衫,怕不是早已叫人看出来。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家父刘寄奴》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