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二十章 细作(1/2)
好书推荐:
“为父问你,今日到底发生了何事?”
旁人之言不可信,等坐到了他这个位子,哪还有所谓的真话,大多都是真假参半。 刘裕虽不好读书,但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典故是肯定是知道的。 谢晦站在刘义符身后,额上被布包了一圈,低着头。 “谢主簿午时到府上,带孩儿往石头城军营一观,到了路上…………” “胡将军赶来之前,司马公就已命麾下侍卫退后…………” 刘义符从头到尾的把事情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他相信父亲和刘穆之的判断,没有丝毫添油加醋,若是说的多了,反而影响这群人精的判断。 刘裕正听着时,府外士卒将一叠沾着血色包裹提来。 “主公,琅琊王府的仆从送来的。” 六七枚血淋淋的人头就这么摆放在地上,刘义符回头看了看,只觉得肠胃翻滚,一阵恶心。 堂内众人,哪个没有见过成片的尸骸,区区数枚人头,仿佛如同寻常家具般,对他们丝毫不受影响。 “这些便是冲上前去推车的王府侍卫?” 傅亮确问道。 “正是。” 得到答复后,傅亮冷哼一声,对刘裕说道。 “主公,琅琊王只将头颅送来,似有包庇之心呐!” 徐羡之一直沉默不语,到了此刻,他必须上前请罪。 “琅琊王府中侍卫混进逆贼,是仆渎职之罪,请主公责罚。” 刘裕看着徐羡之,轻叹一声,道。 “这些日子事务繁忙,我屡屡召你至太尉府议事。责罚便免了,但此事,就由你去查。” 司马德文担任大司马一职,凌于三公之上。 之前,徐羡之任琅琊内史,后被调为大司马从事中郎,按官职,徐羡之便是司马德文的属官,可二者的地位却截然不同。 徐羡之算是刘裕安插在司马德文身旁的判官,平日里大小动向,府中侍卫,随从的任命皆是徐羡之这位从事中郎负责。 这也是为什么刘裕没有第一时间拿司马德文开刀。 “谢主公不罚之恩。”徐羡之深深行了一礼,瞥眼看向后方后,又道:“主公可否让季友与仆共查此事。” 徐羡之出身寒微,家中并无才能出众的长辈,因此学识不及傅亮、谢晦二人,他受刘裕信重,便是其品性,遇事沉稳,平日里喜怒不形于色,颇有些谢安的遗风。 况且查案一事,不是他的强项,让他一人去做,怕是棘手,可又不能不让他去做。 刘裕思绪片刻,颔首说道。 “既如此,宣明、宗文,你二人作羡之的副手,助他彻查此事。” “诺(是)。” 吩咐过后,刘裕便遣散了众人。 待所有人离开,堂内只剩下刘裕、刘穆之、刘义符三人。 “怕不是魏国细作?” 刘穆之冷不丁的说道。 刘义符听了,若有所思的呢喃道,“细作?” 那带头冲撞的王府侍卫,居然从一开始便别有用意,自己竟然还看不出来,只觉得琅琊王府中人,自视甚高,嚣张跋扈惯了。 刘裕心中早已抱有猜测,回道:“阴凉时节,河水尚未消融,他知我此时不敢北上……” 刘穆之之所以能有判断是北魏细作,便是因为后秦国内自顾不暇,能够挑动生事,安插细作的,暂时就只有北魏具备这种能力,毕竟北方世家大族多数投靠了拓跋氏。 其中,名声最甚的便是清河崔氏。 安插谍探一事,让那些鲜卑胡人来做,无疑是强人所难。 拓跋珪十分看重崔浩,任其担任经学博士国内大小事务每有争议,都加以问之,可以说,崔浩就相当于拓跋嗣的刘穆之。 三吴之民,多擅水性,晋军能与北魏骑军抗衡,多仪仗水军之利。 北人耐寒,不耐燥,水势湍急缓和也要看天气,不论是前秦还是北魏,要想南下征伐,都得到秋冬之际,才会举大军南下,平常时节,断不敢贸然出击。 南方同样如此,即使现在有充足的粮草战船,可还未到那夏季,万一出了变故,则大局有变。 到了七八月份出兵,刚好逢上秋收之时,后方粮食军需都能得到保障。 “若是主公今日杀了司马德文,恐………” 刘穆之与刘裕相视一眼,心中所想不言而同。 刘裕苦中作乐般笑道:“没想到,车兵也有一日能成为他们的眼中钉。” 说是这般说,刘裕心中还是清楚,刘义符还没有重要到那般程度,只是今日对方恰巧握住到了时机,被加以利用罢了。 “真乃多事之春,北伐之事,朝内人尽皆知,筹集军粮,操练士卒诸如此类的动作瞒是瞒不住的,只能赶在夏季到来之前,多做些准备…………” 刘义符分析局势道。 正当两人谈的深入之时,刘义符思绪已久,说道。 “父亲,您可知晓汉武帝所创立的绣衣使者?” 说到细作谍探,刘义符想到了明朝时的锦衣卫,而他又不能直说,便举了汉时的例子。 “那些心怀不轨之人,亦或是作恶逃逸的贼寇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家父刘寄奴》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