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71章 国家博物馆(1/2)
“时间不早了,”关瑶看了看手表,眼中闪过一丝犹豫:
“今天真是太感谢你了,要不我请你吃顿饭吧?”
关瑶很清楚,王烛今天教她的东西有多么珍贵。
这样的修炼方法,这般神奇的能力,放在外面,别说是学,连见都见不到,而她不仅亲眼见证,还得到了王烛的悉心指导。
这份人情,不表示点什么确实说不过去。
虽说王烛看起来不在意这些,但该有的诚意还是要有的。
“下午我得去一趟博物馆,有点事情要处理。”王烛说道。
“哦……”关瑶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失望,但很快又问道:
“那你晚上有时间吗?”
王烛想了想,点头道:
“晚上应该没什么事。”
“那要不这样,”关瑶眼睛一亮:
“晚上来我家吃饭吧,我亲自下厨。”
请人到家里吃饭比在外面随便应付一顿更显诚意。
而且关瑶虽然平时忙于科研,但厨艺却不错,这也是她父亲从小的要求——科研再忙,也不能荒废了生活的基本能力。
“你还会做饭?”王烛有些意外。
“那当然,”关瑶笑着说:
“虽然平时忙于实验,但基本的生活技能还是有的。怎么样,给个面子?”
“好啊,”王烛笑着答应:
“那我处理完事情就过去。”
“行,那我先去准备食材。”关瑶说着掏出手机:
“我把地址发给你,你到了直接给我打电话就行。”
王烛点点头,看着关瑶在手机上快速地输入地址。
“对了,”关瑶突然抬头:
“你有什么特别喜欢或者不能吃的食材吗?”
“都可以,”王烛道:
“我不挑食。”
关瑶发完地址,收起手机,笑道:
“那就这么说定了,晚上见。”
“晚上见。”
……
国家博物馆。
这座建筑有着近二十万平方米的展览面积,收藏了上百万件文物,从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遗迹,到近现代的历史见证,无不蕴含着华国文明的底蕴与传承。
博物馆的正门两侧,是气势恢宏的立柱,每一根都有数十米高,象征文明的支柱巍然屹立,阳光下,整座建筑散发着一种特殊的庄重感。
这里不仅是一座展览馆,更是一所研究所。
在普通游客看不到的地方,有着众多的实验室和研究室,汇聚了全国顶尖的文物修复专家和考古学者,他们日复一日地在这里工作,用最先进的设备和最专业的技术,保护、修复、研究那些承载着历史的珍贵文物。
博物馆的西侧有一个专门的文物修复中心,安保级别极高,普通人根本无法进入。修复中心内部装备了最先进的设备,从x光检测仪到电子显微镜,从三维扫描仪到光谱分析仪,应有尽有。
修复中心内的每个实验室都保持着恒温恒湿,空气经过多重过滤,以确保文物在修复过程中不会受到任何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修复中心里面的一间实验室里,考古教授杨守中正带着他的学生江雨涵,对一件珍贵的青铜器进行修复。
杨守中已经七十多岁了,是国内最权威的文物修复专家之一,在青铜器修复领域更是泰山北斗般的存在。
他的学生江雨涵是京大考古系唯一的在读研究生。
在当下这个功利的时代,已经很少有年轻人愿意投身其中。
大多数学生的目光都集中在那些就业前景更好的热门专业上,对于文物修复这种需要大量时间和耐心的传统技艺,兴趣寥寥。
每年报考考古系的学生越来越少,尤其是专门从事文物修复方向的,更是凤毛麟角。
这个领域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过硬的动手能力和大量的实践经验,而这些都需要年复一年的积累,在追求快速成功的时代,很少有人愿意投入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
江雨涵能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选择这个专业,并且被杨守中收为关门弟子,足见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执着,她不仅有过人的天赋,更重要的是有着难得的耐心和专注,是修复古文物最需要的品质。
此时,师徒二人正在对一件商代晚期的青铜爵进行修复。
青铜爵出土时保存相对完整,但表面布满了厚重的铜锈,许多精美的纹饰都被氧化物所掩盖。几个世纪的侵蚀让这件珍贵的文物伤痕累累,但在专业人士眼中,依然有不凡的艺术价值。
杨守中正在使用高倍显微镜仔细观察青铜爵表面的一处细小裂纹。
裂纹虽然只有头发丝般粗细,但在显微镜下清晰可见,杨守中极其小心地处理这个部位,既要去除表面的氧化物,又不能影响下面的金属本体。
“雨涵,把0.3毫米的玛瑙针给我。”杨守中头也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我缔造了高武纪元》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