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6章保民而王(1/2)
接下来的内容,来自于孟子,与齐宣王之间的对话。
我们这里先讲一下,齐宣王是齐国的君主,在位十九年,在位期间,齐国是有短暂的兴盛阶段,并且齐宣王在位期间,做了一件对后世文化的传承,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齐国有一个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在齐桓公期间,就已经有了雏形,到了齐威王时期,开始启用、创建,但是到齐宣王这个时候,把他发扬光大。
这个时候的稷下学宫,是非常兴盛的,鼎盛时期,有数千人在这里讲学,并且聚集了当时的诸子百家,诸子百家也就由此开始形成。里面有很多的名人在这里讲课,讲自已的政治主张,其中就包括了孟子。
并且在稷下学宫,有很多书籍,从这里开始流传,比如说《管子》是在这个时期,由管子的学生们、受益者、传承者所编写,再比如说,《晏子春秋》等等。所以当时有名的人,有自已的政治主张和思想的人,都会来到稷下学宫讲学,并且在这里可以交流,探讨彼此的学问。
而且齐宣王非常重视这件事情,对这些人都是厚礼相待的,其中有七十多人,是被齐宣王授予卿位,上大夫,不任职但是可以论国事,也就是在齐国,他并不需要做具体的事情,但是却可以议论齐国的政事。
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这些学者,有自已思想的人,是非常的重视以及认同的。所以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重视学问,重视思想的人,故而齐国在他在位的期间,会有短暂的兴盛。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齐国想要去攻打燕国,在攻打燕国期间,齐宣王曾问过孟子,是否可以去攻打燕国呢?
孟子是这样讲的,如果是燕国的百姓,欢迎大王您去,那么就可以去攻打燕国,可是如果百姓不欢迎,就不能去攻打。我们要仔细的去体会这句话,这是孟子的学说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百姓欢迎您,说明您施的是仁政,说明是保民的政策,是与民同乐的。如果百姓欢迎支持您,您去攻打燕国,自然是可以得胜的。可如果百姓不支持,不欢迎您,即使能攻打下燕国的城池,又能如何呢?百姓会反抗的,最后您没有办法治理这个地方,只会给自已带来很多的隐患。
后来齐宣王去攻打了燕国,本来齐国攻打燕国,速度非常快,仅用五十天的时间,就打下了燕国。但是攻打下燕国的城池以后,开始屠戮百姓,杀其父兄,烧其宗庙,这个时候,百姓自然是愤恨在心的,开始奋起反抗,并且联合其他的诸侯国,一起来对抗齐国,齐国因此大败,并且从此以后开始衰落。
孟子曾经前后两次,来到齐国讲学,讲自已的政治主张,从齐威王的时期,孟子就已经来过,那么第二次,就是齐宣王在位期间,因为孟子认为齐国是最有可能实行仁政的地方,齐国本身就是强大的,并且又开办了稷下学宫,他是重视思想,重视文化的地方,所以孟子对齐国抱有很大的期望。
可是经此一战,齐国开始衰落,孟子也因此离开了齐国,并且从此以后,也没有再继续周游列国,也就是齐国是孟子周游列国的最后一站。因此也对这件事情,表示了失望。看来是没有人,可以真正的去推行仁政,最后也是著书立作,把自已所学的文化知识,传承了下来。我们接下来看一看,齐宣王和孟子之间的对话。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桓指的是齐桓公,晋文指的是晋文公,齐桓公和晋文公,是春秋时期的两位霸主。春秋共有五位霸主,第一位称霸的就是齐桓公,第二位是晋文公。我们这里看齐宣王的问题,他问齐桓公和晋文公之事,可得闻乎,你知道他们的事情吗?
我们通过这个问题,可以看到齐宣王在想什么,他是想问齐桓公和晋文公,是如何称霸的?那言下之意,齐宣王是想要称霸于诸侯之间的,所以才想问一问,知不知道他们具体是怎么称霸的,也可以让我去称霸呢?我们看孟子是如何回答的。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孟子讲到,说仲尼之徒,也就是孔子的门人弟子,没有去讲,也没有传承下来,齐桓公以及晋文公的事件,所以说我们是没有学习过这些事情。
从这段话当中,可以看到两点。第一点,春秋到战国那个时期,是孔子和他的门人学生,在记载着当时的事情,也就是孔子的门人弟子,没有人去记载,所以这些事情,就没有具体的传承下来。我们看到第二点,孟子对于孔子的推崇,因为仲尼之徒,没有传这些事情,所以孟子就不会去学这些事情,也并不想去了解,为什么?
从孔子到孟子讲的都是仁政,而齐桓公以及晋文公是如何称霸于诸侯的。我们这里就要讲,称霸于诸侯和王道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称霸于诸侯,靠的是武力,靠的是某一方面的强大和强盛,就可以称霸于诸侯。但是王道则不同,王道推行的是仁政,是以道德治理国家,比如说尧、舜、禹,比如说文王,比如说周公,这是孔孟所提醒的王道,而不是霸道,不只是称霸于诸侯。
所以孟子讲,臣未之闻也,我没有听说这些事情,当然我也没有学。这里我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孟子,详解版》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