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 章 贤者之乐(1/3)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这次依然是讲到,孟子见梁惠王。但是显然已经不是上一次的对话,第一次对话,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问孟子,何以利吾国?
这一次孟子再一次见到梁惠王,王立于沼上,这个沼以前是指的水池,我们后来称之为沼泽或者湿地,也可以把它认为是我们现在的人工湖。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王立于水池,或者叫池塘边,在这样一种场景下,见了孟子,相当于是在招待孟子。
我们可以看孟子和梁惠王之间,经历了义利之辨,开始变得更加互相的熟悉,所以在这样一种场景下,我们看看梁惠王会问孟子什么问题?
一边问问题的同时,这里还有一个场景需要注意,顾鸿雁麋鹿,鸿雁指的是雁的一种,麋鹿指的是鹿的一种。顾是看的意思,但是顾和看不相同,顾是左右的看,也就是形容这片水池是很大的,所以一边顾麋鹿鸿雁,一边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贤德的人,也有这样的快乐吗,会不会也是以此为乐?
孟子听到了这段话,自然是有自已的见解要去讲的,但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孟子想跟梁惠王讲一件事情,绝对不会为了讲乐,更不会为了讲看鸿雁以及麋鹿,一定是他要讲背后一个深刻的道理,就像第一句,我们所学习的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而孟子讲仁义。只有仁义才能得到大利,如果是求利,最后一定是得不到利的。
我们看看孟子对于快乐,对于贤者,是否享受这样的乐趣,是持什么样的观点?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孟子讲了,贤者当然可以享受这种快乐,但是他是后乐于此,也就是先成为一个贤者,先成为一个贤德的人,才能真正的享受这种快乐。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如果不是一个贤德的人,即使有这些也不会快乐,这个此指的是池塘,鸿雁,麋鹿以及当下所拥有的一切,如果我们不是一个贤德的人,即使拥有当下这一切,我们也是不会快乐的。
这是孟子提出来的论点,也就是只有真正的贤者,才会快乐,如果不是一个真正的贤者,即使我们有鸿雁麋鹿,拥有当下所拥有的一切,即使是王位,我们也不乐也,并不会真正的快乐。
接下来,孟子开始论述自已的观点,为何要这样讲?它的道理和意义到底在什么地方?接下来开始引用《诗经》,《诗经》的这一篇出自于大雅,叫灵台,灵台是写周文王的,周文王在商末那个时期,已经拥有了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是因为自已有德行,所以百姓愿意跟随文王,虽然还是臣,那个时候还是商纣王,但是拥有的土地和人民,已经比商朝更多。
当拥有了这么多人民和土地以后,就需要迁都,因为原来的都城,是没有办法承载和容纳的,既然是迁都,就要涉及到建设建造,建立了灵台、灵囿、灵沼,灵台就是一个台子,但是百姓称之为灵台,这个台是举办一些,比如说祭祀活动,比如说观天象,灵囿是指的园林,灵沼就是梁惠王这里所讲的沼,水池,水池是可以有一些麋鹿和鸿雁等等,文王所建的台、囿和沼,被百姓称之为灵台。
我们这里就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王所要建设的台、囿、以及沼,百姓会称之为灵台呢?用了灵字,说明大家是喜欢的,认为它是一个神圣的地方,百姓是非常愿意去做这些事情的。
第一句讲了义利之辩,我们讲了仁义的重要性,只有一个人拥有了仁义,才能获得大利,如果是求利的,最后一定是自我损伤,什么时候才能验证一个人是否有仁义呢?就是当我们遇到事情之时,比如说《诗经》,这篇灵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文王需要迁都,需要建台,需要建囿,需要建沼,百姓自发的自愿的去帮助文王去创建,并且称呼为灵台。我们在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比如,我们经营一个企业,什么时候才能验证自已是否有仁义?就是在企业遇到危机之时,员工是否还愿意和我们一起去面对问题、面对困难?
朋友之间也是如此,当我们真正遇到困难之时,才是验证我们是否有仁义之时,如果我们遇到困难,遇到困境,身边的朋友还愿意鼎力相助,愿意真心的去帮助我们,说明平时是有仁义的,我们在家庭当中亦是如此,我们真正面对了低谷,面对了生活的不如意,还能愿意留在我们身边,说明我们平时是仁义的。
再回到春秋那个时候,如果一个君主,在国家遭受危难之时,百姓的心和他在一起,说明他真的是仁义的,所以平时我们就要懂得仁义为本,去对待他人,当有事情来临之时,别人才会真的愿意帮助,这才是大利。
接下来我们看看文王,在建造灵台之时,是什么样的一种场景?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灵台,始是开始,灵台指的是建造的台子,经是指的筹划,比如说去筹划,去计划建造一个灵台。经之,营之,经就是筹划的过程,营之就是建造的过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庶民是指的百姓,攻之指的是完成和攻克,不日成之很快就建成了。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这里的亟通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孟子,详解版》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