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六十四章 卷二(3/5)
里,连人带扁担都落进了水中。
惊恐之中,他感觉刺骨的冰水从鞋里涌上裤腿,直到腰部,双脚已陷进井底的泥中,连棉袄下边都泡在了井水里,他觉得没再往下沉了,胸和头部都还露着,望着笔直的井壁,井口好像变小了,他恐惧地突然大喊起来,“救命呀!救命!”连喊十几声,根本就没人过来,他把胳膊抬高,免得进水。
家里人正忙活做早饭,唐家老两口觉得儿子挑水去了,怎么还没回来呢?又忙活了一阵,还是不见儿子回来,这挑个水,还能去哪呢?老头便出了屋,朝井边走去,远望没见一个人影,到近前一看,只有一只空桶放在雪地上,他正在纳闷,井里传来救命的喊声,他立刻明白了,踩着厚雪,小心翼翼的朝井里看,正是儿子,“爸,快点救我,太冷了!”
“别怕,我找人去!”说着,老头来到了最近的姜春华家,她一听,马上和赵铁柱来到东房山,扛起长梯子直奔井边,“别怕孩子,我这就把梯子放下去。”
赵铁柱把梯子伸进井里,已冻得瑟瑟发抖的唐卫东,先把扁担递上去,然后拎着空桶,一步步爬了上来,他感觉棉裤特别沉,每迈一步,水就从裤腿里往下流,最后终于从井边露头了,邻居和家人都过来帮忙,总算又回到了家。
唐家人第一次感到,这吃水竟是个大问题,“这要是小孩掉里不就淹死了。”唐老太太说。崔大娘早就过来看望了,“头几年,杨策不也掉进去了,就露个脑袋,挺吓人的,后来也救上来了,再小的小孩还没掉过,冬天一有冰了,挑水时得先用小灰沿上,就不滑了,一般没大事。”
唐家人真是后怕,“去咱家弄水吧,前后院不费劲。”崔大娘说。
年根要到了,整个小队笼罩在欢乐之中,腊月二十八,是姚慧和吴尚春结婚的日子。自从姚算盘答应了这门亲事后,吴大嘴家便忙上了。自从队里大兴土木盖房之后,他也趁着石头多,在房子西边接了一间房子,留着给儿子娶媳妇用,这婚事一定,他就不愁没房子啦。
老婆子生三个儿子,没有女儿,还总腰疼,所以他真希望有个儿媳,能帮老婆做些家务活,减轻点负担。新房收拾停当,简单做点被褥,就只等腊月二十七杀猪,二十八摆喜酒了。开春时抓的一头猪崽,现在也快二百斤了。
每到临近过年,家家户户是喜气洋洋,空气中都带着年味儿。奇宁街上更是热闹,卖什么的都有。街两旁是无数的小黑瓦房,密密匝匝延伸几里。抬头就是雪白的双头山,眼望蓝天,白山,黑瓦,真是一幅古老的冬景画卷。
腊月二十七这天,吴大嘴家杀猪,全村的主妇们都去帮忙,洗菜剥葱蒜的,杀鸡的,烧水的,菜板子小炕桌,锅碗瓢盆通通的拿来了,院子里热气腾腾,烟火不断......
二十八这天,结婚正日子。全村人都涌进吴家院中,小大孩子们乱窜,杨迈可梅把把蛋,这些大孩子小姑娘们,全都来看热闹,婚礼很简单,在吴家房子正门上,挂着毛主席像,吴尚春穿着兰市布的新棉袄,一排指甲大的蒜头疙瘩扣儿,黑胶鞋,黑棉裤,梳个小背头,姚慧穿着大红格的新袄罩,小短辫上扎着红绫子,脚穿一双妈妈给做的蓝色挤脸棉鞋,俩人胸前都戴着毛主席像章,比姚慧矮半头的吴尚春,今天很精神,姚慧满脸是微笑。
时间已到,两人来到毛主席像前站好,主婚人杜常勤开始讲话:“我们广大贫下中农,在党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满怀豪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这一片大好形势下,我们迎来了一对新人,希望你们团结友爱,努力劳动,幸福美满,首先向毛主席敬礼!”
两人一齐向主席像鞠躬。
“下面是夫妻对拜,握革命之手。”
姚慧红着脸微笑着,互相行了礼,握一下手。
“好了,婚礼结束,现在开席!”
全村围观的人就等这句话呢,可梅杨迈一群小姑娘来到屋里,想找个位置,可进屋一看,南北炕上,四五个,还有地上的桌子,全都占满了小孩,三四岁,五六岁,八九岁的,八个人一桌,南北炕是满满的,只有几个老人夹在其中,他们只为吃而来,不看热闹,早早就占好了位置。八个碟上来了,巴掌大的碟子,只在蝶心撮一小堆,有面肠,肉肠,油炸黄豆,萝卜丸子,炸粘团,辣味焖子等等,八大碗最好吃的是扣肉,只有拇指大的小肉块挤成一堆,每人夹一块,在撮口高粱米饭,再去夹早没了。最后一个汤是蒜苗烩丸子,味道好极啦!听说,他们请来的是奇宁街里有名的厨子老尤头给做的,一家结婚,全村庆祝,全村吃席,全家抬,热闹非凡。
一声春雷响,青蛙蹦出来了,又是一年春来到。邮递员赵广林骑车来到了医院,把几封信送到院长办公室,和尚院长点点头,便转身骑车走了。院长逐一看了一下收信人的名字,有王敏芳,周之琴,小冯祝文霞,及县卫生局的一封,之后拿起信送到每个人的手中。
“祝文霞的你给带去吧。”
“行。”小馮接过了两封信,处置室正好没患者,她用剪刀剪开了封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远山,呼唤》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