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3章(1/2)
果然,赵文罡继续说:“朕以为,既然市贸需要、百姓需要,为什么不能取消这些禁制呢?为什么不能把居民区和市贸区融合在一起呢?把那些不必要的条条框框全部都扔掉了,还有什么可以阻止市贸、市集的正常运转呢?”
礼部尚书温世泽一听皇上要更改祖上建制,自然不肯顺从就范。
他顶住众臣可能驳斥而来的压力,克制住内心的恐慌,施礼、奏言:“陛下,从严区分两区禁制,乃是祖上定下的规矩,我们无论如何都不可冒然更改啊。”
赵文罡很有意味儿地盯着温世泽:“冒然更改?这,应该是一部分臣子的心思吧?”
赵文罡心里很清楚,大启殿里站着的这些人,肯定都在冒出这么个问题,那就是两区禁制是先祖所定啊。
赵文罡看看眼前的奏折,忽然说:“前些日子,朕听到一首童谣,估计列位都已经听说过了吧。那首童谣挺有意思,大家听听。‘大启微启,重启尤启。时至今日,顺启难启。启之又启,胡为乎终?’这首童谣的创作背景呢,就是在大宋承受雪灾其间,在中州的大街小巷不胫而走。”
这首歌谣众臣自然听过,就是因为不知道皇上的意思,他们才不敢私下议论,众臣都清楚,这首歌谣并不是用来歌舞升平的。
赵文罡慢慢环顾众臣,直至每颗脑袋都低下去,才说:“列位可能忘了,我大宋立国,原本就是开启新风、以承万代。祖宗定下的规矩,不可冒然更改,听起来,多么的理直气壮啊?但是,列位可能更是忘记了,祖宗在定这些规矩的时候,京都人口不过区区三万左右,行业顶破了天也就一百来行吧,那时候区分居民区和市贸区,是应时而建禁制。”
“可是,这几百年过去了,京都的人口已经达到十万余,行业增至三百六十行,放眼整个京都,可谓帝辇之下、百业兴旺,京都的大街、小巷、坊间,大小铺席、铺天盖地,各类地摊、夜以继日。那么,列位觉得,祖宗的规矩,是不是还能适应大宋帝国的繁荣昌盛?”
赵文罡瞪着眼睛,从左看到右,又从右看到左,不见任何人反对。
他便立刻做出决断:“众臣听旨!从即日起,从京都开始,畅通居民区与市贸区,推倒那堵围墙,市贸、居住畅通无碍,由百姓自由出入。”
众臣慌忙跪倒,山呼万岁。
赵文罡知道,即便是有些老臣仍有不同意见,也只能咽到肚子里去。他知道,他需要的是大刀阔斧,再这么四平八稳,只怕真的会启了又启,还是老样子。
他继续说:“刚才户部尚书宫太卿的话,列位都听懂了吧,反正朕是听得很清楚,他说,雪灾之后,一个更大的困难就是恢复农耕。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很清楚,我们有可能面对一场比雪灾更为棘手的粮荒。我们的礼部尚书温大人给朕出的主意是及时跟进补种、降低粮荒风险,是这样吧?”
温世泽施礼:“回陛下,正是。”
赵文罡看了一眼温世泽:“对,是该补种、防患,都对。但是,我大宋治国理政决不能只考虑一个问题。仅仅降低粮荒风险,就完了吗?不对,朕是觉得,这个远远不够。这第一个方面,这次雪灾告诉我们,大宋在面对灾荒的时候,竟然是一筹莫展,大宋百姓是怎么熬过这两个月的,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大宋百姓在雪灾之后仍然要面对贫困的生活。”
赵文罡有些急躁,但看起来思维却是相当敏捷:“这一点,众臣大多数都想到了。这就引出了第二个方面的事情,如何才能使大宋百姓即便是在荒年,也能够平安无虞地度过?有没有这样的可能?”
“那就是,即是遇到灾荒、遭遇灾年,大宋百姓仍然能安定、平和地过自己的日子,不用担心受冻挨饿呢?宫太卿!”
宫太卿慌忙应道:“老臣在。”
赵文罡:“讲讲,大宋的百姓现在都是怎么农耕的?”
宫太卿对这个是了如指掌,自然对答如流:“九州各地,有麦豆一年一熟制,农耕主要以水地为主,旱地大多用来植树,而且现在的耕作方式东西南北略有不同,北方是一牛挽犁,南方多为插秧,东边有二牛抬杠,大多数耕种仍然是耕种为主……”
赵文罡这次不再客气了,他带着生硬的口气说:“这就清楚了。水地用来种粮食,而旱地因为地处半山区、山区而大多荒芜,这是其一。其二,大麦大豆都是一年一熟制,这就严重地制约着粮食总产量。其三,耕作方式单一,可谓是千篇一律。”
说到这里,赵文罡站起身,绕过龙椅,站到台阶上,慷慨陈词:“朕这几天是思来想去,这样下去,我们要是遇到灾年怎么办,大宋百姓因为这个灾年而活不下去了,要和大宋朝廷作对,又该怎么办?鉴于此,朕决定在中、岱、澹、鲲四州气候温润、适宜农耕的地方,推广稻麦两熟制,保证一年两熟,把四州建成大宋的粮仓,建成永葆社稷苍生的大后方。”
“在其他各州推行水旱轮作制,责令各州府发动百姓向每个平整的地方要田地,无论是水地旱地全都利用起来。耕作方式一律变成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极道归元》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