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774章(1/1)
“此为先帝遗诏,诏曰:立皇长孙刘坤为新帝。”
话音落下之时,他恭敬的将那诏书递到了董默的面前,而后搀扶着何太后便要离开。
所有的宗氏子弟都傻了眼,满朝文武都在这一刻松了一口气。
一直以来都没有任何动作的董默露出了笑容,他虽然也没有想到刘潜会是刘辩的儿子,但他却知道,刘潜绝不会让他失望。
他手握着册封刘坤为天子的诏书,而后在文武百官的见证下进行宣读。
等这一切都完成之后,他又拿出了另外的一封诏书。
这依旧是先帝刘辩的诏令,但这诏令却不是给满朝文武的,也不是给天下百姓的,而是给后继的每一位皇帝的。
这诏令之上规定了大汉后续所有皇帝都必须得遵从的几条律法,如果有违背,后世王朝的臣子便都可以依从此诏废立新帝。
皇帝的权利也正是从这一刻开始受到了限制,虽然依旧是这个国家的统治者,依旧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但是却已经失去皇朝主人的身份。
刘辩这一生虽然是碌碌无为,但也算是温柔好乐,故而谥号为“康”。
康帝垂拱而治近四十年,新帝刘坤继位之后改年号为“弘汉”。
如果董乾,刘平等人继续待在朝堂之上,那么也就成了儿君父臣,这有违孝道。
故而在刘坤继位之后,董乾便也与刘平一起退出了朝堂,二人一同驾长车往西域,一路游历大汉之外的风光。
而董默却并没有离开,而是在朝堂之上继续教导刘坤三年之后,他方才陆陆续续的将他手中的权力交托到了刘坤的手中。
当董默彻底的从朝堂之上退下来之后,他这一生也就为大汉操劳了四十多年的时间。
庞统的放弃了朝堂之上的高官厚禄,以一个读书人的身份常伴董默左右。
典韦也放弃了入朝为官,依旧以一个护卫的身份跟随在董默的身边陪伴。
朝中的丞相之位落入刘潜的手中,这位大汉皇叔以董默为榜样,用尽了他一生的时间去守护自己的外甥。
年少的刘坤也曾多次犯下过错,但是都被皇叔刘潜予以纠正。
晚年的董默于长安大学之中著书,将自己的思想流传后世。
后世之人都以董默为榜样,读书人大多都六岁启蒙,先读书至于毕业,而后育人,三十岁的时候科举,不中则继续教书育人,中第则入朝为官。
再三十年,至六十岁时告老还乡,有德才高远者以著书立传,名传后世。
才德略有不足者,以教子弄孙为乐。
读书人不爱财,边疆将士不畏死。
大汉文治武功,冠盖天下。
后有安息等西域诸国久仰华夏之文化,而后主动融入华夏。
也有罗马等诸国不服大汉之天威,而后数次遭受汉室之讨伐。
每一次讨伐之后,这些国家便都会有上百年的时间不敢折腾。
大汉始终贯彻董默之思想,一直以发展科技,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为治国方针。
弘汉二十年,董默寿终正寝。
临终之前有遗言曰:董默能有今日之成就,大半靠了祖父董卓的余荫。而今祖父尚且不得入千秋陵,且莫要让董默也入陵中,以免九泉之下无言面见祖父。
长安百姓闻之,嚎啕大哭之声三日不绝,而后长安百姓自发于长安城西修建了一座董公祠。
祠堂之中供奉着董卓与董默祖孙二人,而后董家子弟有大功于社稷者,皆入此祠。
自此以后,长安便有了:城西董公祠,城东千秋陵。
自此往后,大汉之学子皆称董默为“董圣”。
汉历一千四百年,一少年游历至泰山,于泰山之上见一奇石。
上书:代天封圣。
奇石之背后,尽书董默之生平。
少年见之热泪盈眶,盖为董默三十六世孙也。
不想错过《我,异界之子,当个皇帝怎么了!》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