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35章 土地(1/2)
古代打仗,说白了,打的就是人口!
因此,长安人口,三辅人口,甚至整个关中人口,都是刘辩最关心的问题。
荀彧闻言,拱手答道:“回陛下,长安人口已经统计完毕。”
“如今长安有四万八千九百七十八户,合计人口二十五万九千五百八十三人。”
顿了顿,荀彧沉声道:“陛下,此份数据,比之永和五年那次的统计,又少了近万户。”
闻言,刘辩也沉默了片刻。
不过好在,他已经有心理准备。
毕竟。
东汉末年,天灾人祸不断,三辅之地也多次遭逢兵乱。
如今唯一庆幸的,就是李傕郭汜已经没有机会霍乱关中了,总比曹操得到关中大地时要好很多了吧。
提起曹操时期的关中,刘辩忽然想起一人。
钟繇!
这位在历史上辅佐曹操,安定关中的大才,如今身在何处?
他记得钟繇也是颍川人,便试探着问荀彧:“姑丈,你可知钟繇如今身在何方?”
荀彧一愣,没有立刻回答。
刘辩心中一凉,莫非连荀彧也不知道钟繇的下落?
就在这时,荀彧却突然开口道:“陛下,钟繇如今正在赶来长安的路上。”
刘辩不禁一怔,一时沉默。
他是在想,自己什么时候做过这安排,他确信自己之前就没有听到过钟繇的名字。
见刘辩是真的不知情,荀彧这才解释道:“陛下,之前董卓迁都之时,为防止关西世家抱团,除了放杨彪伴驾外,几乎留下了剩下大多数的关西世家大臣。”
“比如京兆尹司马防,太仆韦端,尚书令裴茂等等,这些人都被留在了洛阳。”
“这些人留下后,他们手下的人,则被安排伴驾。”
“因此,尚书郎钟繇,就在这次伴驾人员之中,不出意外,如今应该正和杨彪等人,在赶来长安的路上。”
这番解释,让刘辩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
这么一看,他还要感谢董卓了。
念及此处,刘辩不禁大喜过望。
“好!”
刘辩兴奋地一拍大腿,在荀彧面前也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悦之情。
看向荀彧,刘辩直接问道:“姑丈,朕欲让钟繇担任司隶校尉,你看如何?”
司隶校尉,负责京畿地区的监察,权力极大。
将这个位置交给钟繇,足见刘辩对他的重视。
荀彧略一沉吟,随即赞同道:“陛下好眼光!钟繇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刚正之余,处事圆滑,的确是司隶校尉的最佳人选。”
“臣也认为,钟繇可堪大用!”
得到荀彧的认可,刘辩心中更加笃定。
本来嘛,历史上经历了李傕、郭汜之乱后的关中,在钟繇的治理下,都能在十年时间内恢复到李傕、郭汜之乱前的模样。
更不要说,现在的关中,比历史上要好上百倍!
刘辩相信,交给钟繇,肯定没错!
捎带手解决了司隶校尉人选,刘辩又回归正题。
长安人口二十五万,那就是二十五万张嘴。
刘辩现在最关心的,就是来年的春种,这二十五万,有没有耕地可种!
毕竟,这不仅关系到粮食,还关系到赋税。
内府的钱,总有用完的一天。
精盐贩售,所得也不可能拿去全买粮食吧?
粮食最大的来源,还得是税收!
紧接着,刘辩又问荀彧:“姑丈,长安这二十五万人,在长安城外,是否都有土地可以耕种?”
荀彧闻言,点了点头,但又缓缓摇头,面露难色:“陛下,关中沃野千里,土地肥沃,然则这些土地,大多都在关西世家门阀手中,百姓只是租种而已。”
刘辩眉头紧锁,追问道:“一点自留田都无?”
荀彧叹了口气,语气沉重:“陛下,臣确定,岂止关中,早在先帝之时,天下百姓所种,就已经是租种的世家之地了。”
“正因为此,百姓既要向世家门阀交租,也要向朝廷交租,一旦遇到灾年,或者一些不良世家。”
“百姓手中能剩下的,便寥寥无几了,甚至于干些出格的事情,也在所不惜。”
荀彧说得含蓄,但刘辩心中雪亮。
能干嘛?
揭竿而起呗!
不然黄巾起义怎么来的?
毕竟土地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封建社会最根本的矛盾所在。
世家门阀把持土地,百姓沦为佃农,辛苦劳作却所得无几,长此以往,必然滋生民怨,民不聊生之时,自然会引发动乱。
然后天下战乱,新世家替代旧世家,土地重新分配,百姓又感受到了希望。
于是,天下承平。
然而百十年后,土地兼并,王朝再度更替,周而复始。
要想彻底根除这个问题,难如登天。
但刘辩明白,百姓最为朴实,只要不是活不下去,没有人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三国:开局等死,却成中兴圣主》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