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十章 以计对计(1/11)
蓟州城作为京师的屏障,其战略地位至关重要。崇祯二年十一月十二日,这一天,蓟州城外的紧张气氛达到了顶点。
清晨,蓟州城的郊野被一层淡淡的雾气笼罩,阳光还未完全穿透这层薄纱。明军的侦察兵们,身着轻便的战甲,手持长枪和腰刀,警惕地在田野和林间穿行。他们分成五十人的小队,如同幽灵般在晨雾中时隐时现,寻找着敌军的踪迹。
在石门驿站附近,斥候们发现了令人不安的迹象:驿站已经悄然易主,归顺了后金军。这一发现让他们的神经紧绷到了极点,他们知道,这意味着后金的军队已经近在咫尺。
当斥候们巡逻至马伸桥时,远处传来了马蹄声和盔甲的摩擦声。一队女真军正朝他们的方向快速接近。明军侦察兵迅速做好了战斗准备,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和勇敢。
战斗突然爆发,两军在马伸桥上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明军侦察兵们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出色的战斗技巧,与女真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刀光剑影中,双方士兵的身影交织在一起,战马嘶鸣,兵器碰撞的声音响彻云霄。
蓟州城内,袁崇焕接到了战况的报告。他立刻下令,对那些在战斗中表现出色的士兵们给予重赏,以示对他们英勇行为的认可和鼓励。祖泽润的亲兵队伍因为在战斗中表现出色,被授予了二百两白银的犒赏,这不仅是对他们个人英勇的肯定,也是对祖家军事传统的赞誉。祖泽润是祖大寿之子,虎父无犬子。
袁崇焕和诸将领站在城东楼上,目光如炬,注视着远方的动静。他们知道,后金军的大队人马即将到来,一场规模更大的战斗即将爆发。城墙上的士兵们严阵以待,弓箭手、火枪手和刀盾手各就各位,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
城楼上,旌旗猎猎,士兵们的脸上写满了坚毅和决心。蓟州城的百姓也被动员起来,他们或是帮助搬运物资,或是参与修补城墙,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保卫家园的坚定信念。
崇祯帝的焦虑如同一根紧绷的弦,随着战事的持续,这根弦越绷越紧。在紫禁城的深处,皇帝的御书房内,灯火通明,映射出他焦急的面容。桌上铺开了一张张军事地图,上面插满了代表明军和后金军的小旗,形势一目了然,却又扑朔迷离。
崇祯帝深知,辽东的安危关系到大明的存亡,而蓟州的防守更是京师的一道屏障。他的目光在地图上游移,最终定格在蓟州的位置,那里是袁崇焕的军队与后金军交锋的最前线。
崇祯帝的心中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不安。他知道袁崇焕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将领,曾在辽东多次击退女真军的进攻,是大明的中流砥柱。然而,面对后女真军的不断挑衅和侵袭,即便是袁崇焕,也难以保证每战必胜。
在这样的情绪驱使下,崇祯帝决定再次下旨,催促袁崇焕尽快取得胜利。他提起朱笔,饱蘸墨汁,在黄绸圣旨上挥毫泼墨,每一个字都透露出他的急迫和决心。
圣旨中写道:“卿本职负责辽东,关内失守乃是他人之责。但既卿已统兵前来,务必取得决定之胜利。”这句话既是对袁崇焕的信任,也是对他施加的压力。皇帝明白,战争不是儿戏,每一次胜利都来之不易,但他更明白,大明的江山社稷需要这场胜利来稳固。
圣旨写毕,崇祯帝将其郑重地交给了身边的王承恩,命令他立刻快马加鞭,将这份旨意传达给袁崇焕。王承恩领旨,不敢有丝毫耽搁,他知道这份圣旨的分量,也明白崇祯帝的期盼。
在蓟州城的袁崇焕接到圣旨,他的心情复杂。他能感受到崇祯帝的急迫,也能理解崇祯帝的焦虑。但作为一名将领,他更清楚战争的残酷和不可预测。他深吸一口气,将圣旨仔细收好,然后召集诸将,商讨对策。
袁崇焕知道,他需要在崇祯帝的期望和战场的实际情况之间找到平衡。他需要制定一个既能满足崇祯帝要求,又能确保军队战斗力的作战计划。
蓟州城的明军士兵们也感受到了这份压力。他们在城墙上巡逻,检查武器装备,准备迎接可能的战斗。虽然他们对胜利充满信心,但也清楚即将到来的战斗将是艰苦的。
在这场关乎大明命运的战争中,每一个人都在为了胜利而努力。从紫禁城的崇祯帝到蓟州城的明军士兵,每个人的心中都只有一个目标:保卫大明,取得胜利。
十三日的清晨,蓟州城外的大地还未完全苏醒,空气中弥漫着晨雾的湿润和泥土的芳香。随着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袁崇焕已经站在城墙之上,凝视着远方。他知道,今天将是一个关键的日子。
随着袁崇焕的一声令下,明军的马步兵迅速行动,他们穿过城门,如同一股股铁流涌向城外。士兵们穿戴着铠甲,手持兵器,脸上写满坚毅和警惕。他们迅速在城外建立了坚固的军营,营帐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旌旗在晨风中猎猎作响。
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约两百名女真骑兵,他们停留在明军军营的外边,似乎在观察着什么。袁崇焕站在高处,锐利的目光扫视四周,他发现除了这些骑兵之外,后金军的大队人马却隐藏得无影无踪。他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崇祯帝的梦》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