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08章 君权(1/2)
无论民间讨论得如何,李弘一定要将《荀子》抬为第六经,这是解构天命观的必要手段。
但是天人感应被摈弃之后,需要新的合法性来源去保障权力的过渡。
不管是《大同均田论》还是自礼记而来的大同理论框架,其实都只能提供李弘称帝的合法性来源,而无法保证其后来者上位的合法性。
在天人感应的系统下,皇帝身为天子肩负天命,而天子的儿子也将承担起父辈所传下来的天命,父死子继的最高权力继承制度是合理合法的。
虽然历史一次一次证明兵强马壮者为帝,但在法理上这也只是旧天命和新天命互相转移的体现。
现在李弘要解构掉这种天命观,就必须拿出一套新的理论去填补空缺。
不仅仅是从私利上讲要保证皇位要在自己的子孙后代里传承。
哪怕从公利的角度上来说,一个政权最高领导人的选拔与继承也必须稳定有序,不然好不容易安定下来的天下也会乱套。
君不见五代十国杀得人头滚滚,百姓命如草芥,就是因为权力的传递自晚唐以来发生了严重的混乱。
而家天下框架内的权力传承,要考虑的是继承者的能力培养问题,而非怎么继承权力。
专程召顾炎武和王夫之前来,就是为了讨论此事。
李弘轻笑道:“天人感应消解之后,君、臣、民之关系如何,还请二位说说自己的看法。”
顾炎武首先表达看法:“人皆各怀其家、各私其子,此乃人之常情,主君也不能例外,凡是当上君主的人,都希望自己统治的疆域能够日益扩大,把四海都纳为郡县,所以不免会盘剥百姓去实现自己的野心。其次,一旦坐上君主的位置后,就难免要对所有人都产生猜忌心理,需要利用廷杖、东厂、锦衣卫和镇抚司狱来控制官员,在公法之上另设一套私法,在真正工作与办事的官员之外,另设一堆负责监视和告密的多余机构。”
汪梦锡在一旁听得眉头眉头直皱,李弘却微笑着慢慢听他说。
直到顾炎武补充了一句:“这都是前明君权过度集中的弊端”,汪梦锡的神色才稍稍舒缓了一些。
王夫之却在一旁听得窃喜,这套说法不就是他此前给李弘讲过的嘛,只不过他当时提出了用地方分权的方式来限制君权的手段,却被李弘批评了一顿。
他在广西做了几年官之后愈发成熟了,现在已经有了新的想法,他相信自己的想法能够超过顾炎武。
顾炎武继续说道:“前明太祖罢黜宰相,所有的行政权力全部归于皇帝个人,太祖皇帝的勤政能力自然能够应付这些庞杂的政事,可自永乐之后,内阁的权力逐步提升,皆是皇帝懒政的结果,到后来渐成尾大不掉之势。而地方官员事事都要经过内阁和皇帝,朝廷挤压的文牍越来越多,反而使得皇帝所处理的事务愈发冗杂,若非圣君而不能为之。”
尽管王夫之不认可顾炎武的观点,但这段话倒说的都是大明的实情,也没什么好反驳的。
大明皇帝要做的事情很多,多到许多时候他根本就没时间处理所有政务,于是很多相当要紧的事情都会因为积压的文牍而得不到及时处理。
甚至皇帝能不能处理这些政务取决于每天把文牍抱到皇帝面前的太监,而非皇帝本身。
北京城有一个几乎公开的秘密,就是皇帝给死刑犯勾名全凭心情,那么哪本名册能到皇帝手边或眼前,哪些死刑犯可能就要重开。
而若是名册一直在文牍的最底下,那死刑犯就可以一直待在牢里,期间家里只要肯给狱卒送钱,好吃好喝依然供着,直到换皇帝大赦天下的那一天。
但是,王夫之在被李弘教育过之后,深知不能再大谈特谈分权的事情。
李弘还算脾气好的,要是遇到个脾气冲的因言获罪掉脑袋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你的改革想法是什么?”李弘问道。
顾炎武答道:“唐时柳河东有《郡县论》,结合前明实际,臣以为河东先生的想法仍是儒生复古的那一套,想要天下回到先秦郡县制,放到今天是不可行的。但三代封邦建国权力又过于分散,众多诸侯国伐交频频,民众的苦痛远甚于今,亦不可行。”
“这不行,那不行,什么能行?”王夫之不禁嗤笑。
“中庸可行。”顾炎武答道,“两相调和,既保证皇帝的权力集中,又分散一定权力到州县,让知州知县的权力提升。天子为天下牧,地方官代行天子牧,能者上庸者下,称职者能够享受终身俸禄,不称职者会被流放到艰苦地区,而贪污犯法、有罪于民者则交归法司审判。如此,岂有不勉而为良吏者?”
“想法很好,”李弘称赞道,然后话锋一转,“但仅此而已。”
其实顾炎武的思想更进一步就要到共和制了,但这玩意不符合十七世纪中国的现实情况。
王夫之也笑道:“宁人兄,此策我已向吴王宣示过,而却更甚于君,一样被吴王驳斥了!”
汪梦锡在一旁点评道:“你们两个的想法也不尽相同,而农讲要限制君权而扩大地方权力,宁人讲要扩大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开局一个碗,推翻大明朝!》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