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5章:夺命判官崔显圣,天纵奇才崔解元(1/2)
崔寓言端起桌上的高粱红,将杯中的烈酒一饮而尽,随即讲述起了他的过往。
崔寓言乃是开封崔家夺命判官崔显圣的小儿子。
崔家世代出名捕,到了崔寓言这一代,其大哥崔誉明,二哥崔预藏皆为江湖上有名的铁面判官。
抓贼无数,断案公正,赢得了江湖上的一致好评,深受朝廷器重。
可是到了崔寓言这里却有些另类。
崔寓言从小酷爱诗文,饱读诗书,三岁背楚辞,七岁识通鉴,乃是开封有名的神通。
可是崔家崔老爷子极为死板,认为崔家儿孙就应该舞刀弄枪,抓贼断案,读书写字乃是误入歧途,是酸秀才书呆子,是离经叛道。
从小到大,只要崔寓言一读书写字,他就会受到家里的惩戒教训,甚至是打骂体罚。
崔寓言爱惜如珍宝购买的大量书籍,全部被崔家长辈丢弃烧毁。
故而这么多年,崔寓言是武没练好,文没学成。
在武者堆里,他是文章写的最好的,在文人眼里,崔寓言又是武艺高强的高手。
就这么混了几年,反而让崔寓言在开封得了个文韬武略文武双全的名声。
十八岁那年,京城六扇门的总捕头派人亲自前往开封崔家,目的就是特招崔寓言进入六扇门,成为六扇门仅次于四大名捕的紫衣捕头。
可是崔寓言却断然拒绝,说什么也不要进什么六扇门,当什么紫衣捕头。
考取功名,登廷入仕才是他的志向。
此举差点给崔老爷子活活气死,其父亲夺命判官崔显圣更是提着判官夺命笔追了崔寓言整整八条街。
说什么也要将这个败坏家风的不孝逆子腿打断。
看到自家老爹夺命判官崔显圣真的下死手,崔寓言那是扭头就跑,连夜逃离了开封府。
不久后,崔寓言在开封东部的商丘出现,凭借开封崔家的面子参加了童生考试。
经过县试、府试后,崔寓言顺利的参加了由开封提督学政主持的院试并拔得了头筹。
当夺命判官崔显圣得知崔寓言的踪迹,赶往商丘的时候,崔寓言已经成为了秀才,有了功名。
千万别小看秀才,要知道,考取秀才并不容易,一个县三年通常只有十几个名额。
秀才虽然只是科举制度中的最低级功名,但他们也享有一定的特权和地位。
例如,秀才可以免于赋税和徭役,不受笞刑,不纳粮,进入县衙免跪拜,可以教学、当师爷等。
可以说成为秀才的崔寓言得到了朝廷的保护,就算是亲爹老子夺命判官崔显圣也不能再随便收拾崔寓言了。
看到来硬的不行后,夺命判官崔显圣便和崔寓言打起了赌。
如果崔寓言在三年后的乡试拔得头筹,成为解元的话,崔显圣就支持崔寓言弃武从文,不再逼着崔寓言当捕头。
要知道,乡试又被称为秋试或秋闱。
每三年举行一次,通常在秋季(八月)进行。
商丘的乡试在开封举行,由朝廷钦派的主考官负责。
乡试的考试内容主要涉及儒家经典及相关的文章写作,考察考生的学识和应试能力。
通过乡试的考生即成为举人,获得选官的资格。
举人中的第一名被称为解元,是乡试中的佼佼者。
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寅唐伯虎二十八岁时参加应天府的乡试,获得了乡试的第一名后,这才被人们尊称为唐解元。
夺命判官崔显圣此举,无异于是让崔寓言知难而退。
可谁曾想,崔寓言苦读三年,励精图治,硬是在三年后开封的乡试上拔得了头筹。
只不过当年负责开封乡试的翰林院掌院学士海睿与夺命判官崔显圣乃是故交好友。
甚至夺命判官崔显圣在当年翰林院掌院学士海睿赴京赶考的途中救过海睿的性命。
有着这样的关系,在崔寓言成绩出来的第一时刻,海睿就告知了他的好友崔显圣。
原本海睿是去道喜的,可是崔显圣一脸的阴沉。
沉思许久后崔显圣提出了一个非常过分的请求,差点让海睿掀桌子走人。
为了断了崔寓言弃武从文的决心,崔显圣以当年救海睿一命作为要挟,要求海睿必须改了崔寓言的成绩。
让崔寓言由乡试的头筹解元改为乡试的第三名。
此等舞弊之举海睿怎么可能答应。
但是奈何崔显圣百般哀求,又拿当年的救命之恩相要挟,海睿无奈,只好将崔寓言的乡试成绩改为了第二名。
至于第三名,那是绝对不可能的,这是海睿最大的让步了。
此等埋没人才的行为,将会成为翰林院掌院学士海睿一生的污点。
成绩公布的那一天,所有人都激动万分,抱着自己的家人失声痛哭。
唯独取得了第二名,正式成为了举人的崔寓言苦涩一笑,转身落寞的回到了崔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武林酒馆》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