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4章 不懂为什么不问?(1/2)
一路上交谈,任远打听清楚了。
男孩叫刘鹏,二十岁。
从合南逃来的,父母都死在逃难的路上,他和小妹相依为命。
有点像小说中男主角,但属于他金手指一直没有到账。
小妹8岁了,还没念过书,上小学的报名费一学期六块钱。
刘鹏在为这六块钱努力着。
“像你这种情况的人多吗?”
任远听完是有感触,六块钱对他来说啥也不是,一捆冰峰七块。
白给是不可能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青商店就是个好的开始。
让农民,灾民,知道劳动就能换来钱,这是个良性循环。
“类似的很多,多的数不过来。”
“行,我知道了,你以后帮商店运送,我们出雇佣费。”
“雇佣费?”
“就是给你开工资。”
林占在一旁解释着,刘鹏听得一愣,唰的一下跪下来。
“这是干啥,赶紧起来!”
任远眼疾手快,忙把人抱起来。
“现在不兴这个了,改革开放了,多劳多得,机会多的是。”
任远闻到男生衣服上的酸臭味,他心里是酸楚的。
“谢谢远哥,谢谢远哥。”
刘鹏不断地重复着。
“你这人,也不问多钱工资就先跪下了,这哪能行。”
……
刘鹏的事暂时交给林占处理。
这事好办,运输是个百年大计。
种子先在刘鹏这埋下来,卖表这事得找个老油子,像这种年轻人,一言不合就下亏,感情用事。
接不了这活。
另外他今天是有目的,那篇新闻稿已经写好了,预定正月初七刊登报纸。
报纸上的内容过于劲爆。
任远现在要做的是续命,给自己强行续命。
他现在背靠着最坚实的力量是这群知青。
你要说有国家支持,那确实有,但有时候。
一封信从长安到沪市都得十天半个月。
更别说一个会议决定从燕京传到长安。
万一某个环节出差错,任远见不到明天的太阳。
看着门外知青,任远招了招手,不知道谁喊了一句。
“任远!”
“任远!!!”
“远哥,啥时候知青商店开下一家啊。”
“我,我我第一个报名!”
……
“各位,咱到个空旷的地方好好聊聊,这挤在大街上像什么?”
“好!”
任远单独和很多人聊过,给很多人出过谋,划过策。
现在看来效果很差。
一份方案放在面前,实行不下去,什么原因?
“墨守成规,死搬硬套有用就怪了。”
任远作为一个成熟的老板,刚开业那半个月被打的头昏脑涨。
农民上门送货,商店门口发生口角。
大打出手大有人在,商店就这么几个人,全靠任远以嘴服人。
“在不停手,两村菜都不收了!”
此话一出,药到病除。
扭打在一起的两伙人才各自散开,后面才对应的想出了“一村对一店”的策略。
这只是开业路上的一个小困难。
下面不安宁就算了,街道办也不给力。
接连的举报,频频的巡查……
有那么一小会,任远都准备挑摞子不干了。
去当当文抄公,拍拍电影,自己舒坦又顺心。
但明明脑子里有东西,那颗雄心壮志不允许他懈怠。
这次1980的开年之作,他必须给来点狠的。
任远熟知历史风口的发家史,1980将是一个开端。
“傻子瓜子”只是其一,还有东北的一家万向节制造厂。
厂长自作主张的生产制造的汽车万向节,在打开市场的一瞬间被抢购一空。
生产棉花的纺织厂,利用闲下时间,加工油料,得到创收……
有人已经行动起来了,他们都在偷偷的干。
任远两个胳膊抬个头,要厂子没厂子,要职位没职位。
他有的就是背后这一批知青,这群人是他最坚实的依靠。
一行人走到知青办的门口,任远停下脚步。
“各位朋友,我们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了,或长或短都交流过。
各位同志,不妨说说这一个月大家都干了什么?”
任远乐于分享,他知道现在知青们心中都有一股气,一股不服输的气。
凭什么我们都失败了,你却成功了?
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男人率先开口:“任远同志你好,各位同志大家下午好。
我是王大拿,当时任远同志号召投身集体,立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知青1979,从返城长安开始》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