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十三章 贾宝玉的反应(1/2)
薛宝钗要嫁贾雨村,这可是亮瞎了贾府金钗的眼睛,薛宝钗嘴上也是轻唾一口!
呸!
心里还挺开心的,回到家接到了贾雨村的信,刚才还为其抱不平来着!没想到这家伙也是个坏坯!暗中还惦记着香菱!
这样想着,薛宝钗继续向下看去!看到下面的内容,没法淡定了!
久居闺房,怎么会知道小名的?而且好不知羞!居然在信中称呼自己为老婆!
这要是传出去!还怎么做人啊!
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整个人直接瘫软在了床帏之间!
不可能!
绝对不可能!
怎么可能会是这样的人!?
真是疯了!在胡思乱想些什么?
这样想着,薛宝钗面红耳赤,胡思乱想了很久。
贾宝玉更是妒忌,曹雪芹作《西江月》,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而实际上,贾雨村发现,贾宝玉也有一套哲学与人生理想。他并不是厌恶仕途经济,给林黛玉起字“颦颦”就可以看出。
当时受到探春的质疑,认为这是贾宝玉杜撰的。
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
宝玉笑道:“除了《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贾宝玉并不反感《四书》这样的儒家经典,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完全赞同儒家的。
儒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一个从修身养性,自我内治为开始,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过程,通过过程,实现个人向社会的转变。
《孟子》有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便是对个人如何实践儒家的细化阐述。
要达到“兼济天下”的目的,就必须有进阶途径!贾雨村同意贾宝玉的看法,那些说着要践行儒家,造福天下的仕途学子,他们的目的是将科举考试,当做功名利禄的一个工具!
毫无疑问,这样的科举功名,已然背离了儒家最初的目的。贾雨村也看不上这些人,虽然他也是。
贾雨村不禁想起,一位母亲问孩子:“你将来长大了要做什么职业呢?”
小孩回答:“我要做一个医生。”
在一旁的爷爷奶奶、叔叔婶婶就开始讨论开了:“当医生好,不但工资高,那些患者家属还塞红包,我们家宝宝真有志向。”
孩子在一旁喃喃说道:“当医生不是为了救人的吗?”
有道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科举功名,当官做宰已然背离了“兼济天下”,而成了人前显贵的一个道具。
贾宝玉就是贵族阶层,他接触到其他达官显贵,这些人大多是孙绍祖之流,人品卑劣,为了个人利益不惜以权谋私,害人性命。
谈话中,贾宝玉很厌恶讨论仕途之道,关于文死谏武死战,贾宝玉的见识可谓振聋发聩。
宝玉谈至浓快时,便笑道:“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节,竟何如不死的好!有昏君,他方谏,只顾邀名,猛拼一死,弃君于何地?猛拼一死,只顾图汗马之名,弃国于何地?这皆非正死。”
在贾宝玉看来,主张“文死谏,武死战”的官员,根本目的是为了自己,为了留下万古流芳的美名。
其行为于君于国无利,把美名挣了,徒留下一堆烂摊子,这哪里叫兼济天下?哪里符合儒家“治国、平天下”的初衷?
除了贾宝玉,贾雨村记得,近代还有文学家也曾提出过类似观点,《颂》诗早已拍马,《春秋》已经隐瞒,战国时谈士蠭起,不是以危言耸听,就是以美词动听,于是夸大,装腔,撒谎,层出不穷。
贾雨村也看透了仕途经济的虚伪,而贾宝玉也不愿读书学习,立身功名,他转而追求真实,最终形成了“情不情”的人生观趋向。
何为“情不情”?第一个“情”乃是动词,指“体贴痴情”之意,后面的“不情”二字,则为动词,指天下无灵魂、无情感乃至无生命之物。
宁国府大摆酒戏,贾宝玉无心喝酒听戏,他想起宁国府有一书房,房中挂着一幅美人图,他担心这么热闹的场景,那画上的美人岂不寂寞?
对于贾宝玉而言,宇宙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只要具备“美”的特征,不管是人是物,都会对其倾尽体贴之情。
贾宝玉对着天上的飞鸟、池中的游鱼、飘零的落花,时常长吁短叹,感慨人生,这都是基于他“情不情”的情感需求而引发的。
同时,贾宝玉偏爱女孩,在封建社会的男子本位主义下,女儿无法真正干涉政治、经济等领域,女孩们能始终保持自身的纯洁,而不至于沦为他所厌恶的“国贼禄蠹”。
尽管贾宝玉秉承“情不情”的原则,对女孩、花鸟鱼虫、天地万物给予了最大的“痴情体贴”,可反过来,他喜爱的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红楼贾雨村,不爱林黛玉》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