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9章 意外之变(1/2)
真的到了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崇祯皇帝才看清了谁是忠臣,谁是奸臣,更加后悔裁撤了厂卫,让自己变成了无牙的老虎。
他转动着眼珠,让王承恩起草诏书。想了想,一方面让孙传庭赶紧在关中征集粮食运往京城,因为他实在是饿得不行了...
另一方面,他决定降孙传庭三级使用,同时让沈天石担任潼关总兵,顺便接管秦军残部。他认为,最终还是自己的驸马更可靠一些。
这样的赏罚,他感到心满意足了。
五天后,在潼关。
圣旨下达,沈天石气得直翻白眼。催粮就催粮嘛,为什么要降孙传庭的职,还要他接管秦军?秦军可是孙传庭一手建立的,他怎么可能指挥得动呢?
这完全是崇祯皇帝一时冲动的主意。在这种生死攸关的时刻,不应该奖励孙传庭,凝聚人心吗?
都说崇祯皇帝刻薄寡恩,果然没错,一点不假。
但这事也不能全怪崇祯皇帝,毕竟他本来就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就像是一个地主家的傻儿子。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大明朝最大的弊病。
大明王朝吸取了历代的教训,为了避免皇位争夺,兄弟相残,于是规定每一代只培养一个储君,也就是所谓的“藩王养猪政策”。
也就是说,每一代的皇子里,只选一个太子,从小精心培养成储君,其余的皇子都被分封到各地,像猪一样养着。
这个政策是谁定的呢?永乐大帝...
因为永乐大帝自己就是通过造反而上位的。他想了想,为了防止子孙被篡位,就设立了这个规矩。
除了大明的太子留在宫中精心培养,其他的皇子都不允许接受治国理政的教育,而是分封到全国各处,给他们钱、地、免税,可以在自己的王府(不,应该是猪圈)里自由自在,就是不能接触朝廷大臣。
起初这个政策还不错,避免了皇位争夺,但渐渐地问题出现了。如果储君英年早逝,去世了...大明一下找不到合格的皇位接班人,岂不是天下大乱?
崇祯的封号是信王,他就是“藩王养猪政策”下的牺牲品,跟他的亲哥哥天启皇帝相差十万八千里。
天启皇帝是在祖父大明神宗万历身边长大的,接受了最好的储君教育,而崇祯却没有!
因此,天启时期,文官集团不敢放肆,东林党被他轻易掌控,关外能压制清朝八旗,关内也没有什么起义...
真倒霉,天启皇帝年纪轻轻就去世了,结果崇祯时期就开始战火纷飞,这不是巧合啊。
崇祯的性格就像个乡下地主家的傻孩子一样。
刚刚平息的战局,被崇祯的两道诏书搞得军队人心惶惶,崇祯又开始搞事情了。
孙传庭是秦军的灵魂人物,罚了他,秦军上下会高兴吗?
沈天石翻了个白眼,直接使用了直接向皇帝上奏的权利,给崇祯写了一封奏折,里面只有简简单单几个字:“微臣坚决不受。”
沈天石的意思很清楚,崇祯老兄,你非要这么做,那我就不伺候了。
奏折快马加鞭送到京城,把崇祯皇帝吓得不轻,现在潼关的大军可是他唯一的指望了。
这位皇帝一脸懵逼,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为什么驸马要撂挑子不干了?
紧接着,魏安的鸽子传来的密信到了,密信里说了很多孙传庭的好话……这下崇祯明白了,想了想,觉得自己确实做得过分了,赶紧又发了一道诏书,恢复了孙传庭的职位。
这一番折腾又耗费了一个月,沈天石总算把负面影响减到最小,稳住了孙传庭和他的秦军。
孙传庭倒也没说什么抱怨,官职起起落落,他早就习惯了。
十月份的潼关,静谧无声。
在军营里,晋升为潼关总兵的沈天石揉着发胀的脑袋,祈祷老天爷能用一道闪电把崇祯劈死。
这皇帝动不动就搞事情,真是太难伺候了,太难了。
潼关大捷一个月后,天下局势虽然依旧混乱,但相比几个月前,已经有了微妙的变化。
关外的八旗因为分赃不均,内部起了冲突,短时间内不会发动叛乱。
大顺军在潼关吃了败仗,损失惨重,又因缺乏粮草,跑到南方去跟左良玉交战,左良玉连连败退,逃回了江南。
但是大顺军也被长江天险阻挡,还被长江水师的炮火猛烈轰击,无力渡江攻打江南。
崇祯十六年的秋天,各方暂时停火休战,战局竟然奇迹般地稳定下来。
十月初三,新任潼关总兵沈天石,率领部队前往关中休整。
十月初八,西安。
这座有着十三朝历史的古都,城墙雄伟古朴,大气磅礴。
西安这个名字是徐达改的,沈天石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崇祯是我老丈人!》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