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72章 坐谈(1/2)
常青拍着胸脯保证一个月说服刘备,一听就相当没谱,诸葛瑾就当常青是在开玩笑,回应道:“阿青,要不你也跟我一起回去吧,跟在刘使君身边,怎么反倒越发像个孩童了?”
被诸葛瑾直球嘲讽,常青着急道:“瑾兄,我没开玩笑,我确实有想法的。”
见常青还在胡搅蛮缠,诸葛瑾只好点头回应道:“好好好,你说说你的想法。”
常青嘿嘿一笑,拉着诸葛瑾坐下,说道:“瑾兄,你我都知道,使君在青州难以立足,即便握有乐安,又能整合济南、齐、北海等郡国,也阻挡不了袁绍大军南下,届时只能投奔他处,徐州陶恭祖本就与公孙瓒是盟友,使君将来必会前往徐州。”
看常青确实是在正经分析,诸葛瑾也正色道:“阿青,先不说一个败军之将到了徐州能做什么,你如何就确定刘使君不会北上去找公孙瓒呢?他们可是师兄弟啊。”
“自去年龙凑之战后,公孙瓒已失进取之心,我听使君说,他如今经常与一些卜者、贩缯、贾人同伍,还嫌恶幽州的世家名族,不愿意任用他们的子弟,这样看,公孙瓒败亡是早晚之事,使君自有其志向,不会把性命交托给这种人的。”常青说的自信满满,但就如今来看,他其实也没把握刘备一定会离开公孙瓒,原本历史上刘备放弃公孙瓒的一大原因是公孙瓒杀了宗室重臣刘虞,身为汉室宗亲的刘备才因此找了个机会脱离公孙瓒和田楷,投入了陶谦那里。
现在这个时间点,刘虞还没死,公孙瓒虽然昏聩,但也没到天怒人怨的地步,所以说要想让刘备放下师兄弟间的“义气”,其实也不简单。
诸葛瑾似乎看穿了常青的忧虑,点破道:“以刘使君之重情重义,恐怕不会简单因为自己的志向就离开公孙瓒吧。”
常青挠了挠头,还想再辩解两句,但最终还是只能点点头,承认了。
诸葛瑾叹了口气说道:“阿青,我虽跟随刘使君时日不长,却也能从他过往所做之事中看出他是怎样的人,也正因如此,我才选择离他而去,你能明白吗?”
常青缓缓颔首,沉吟道:“可无论萧建、陶谦乃至袁术,都不是能护佑琅琊,护佑诸葛氏的明主,将来诸葛氏何去何从呢?”
诸葛瑾以手指地,画了个圆:“当今天下,无非二袁,袁术在南阳、豫州所行暴虐之事我已知晓,其人确如孔北海所言,冢中枯骨罢了,但袁绍呢?在阿青看来,其人也不足恃吗?”
“董贼之乱,归根结底,不就是因其而起吗?”因为有着上辈子记忆的加持,常青向来瞧不上袁绍:“诛除宦官,不过一个酷吏,几个狱卒就能做到的事,他却号令数万边军入洛,之后其人又控制不住边郡武人,致使洛阳沦为白地,如此行事,是能定鼎天下之人吗?”
引边军入洛这事,在袁绍的视角看来,不能说办错了,毕竟之后的一系列发展让袁绍成功从袁氏门面变成了袁氏正经的政治代言人,也让袁氏四世三公的政治影响转化为了军事实力,但这是建立在袁氏背后捅了大汉朝一刀的基础上的,虽然说大汉朝已经行将就木,连回光返照的机会都没有了,但最后这一刀,一定不能是由姓袁的来捅。
所谓袁氏四世三公的影响力,都是靠着大汉朝才能有的,袁氏一边世食汉禄,享受着大汉体制下带给他们的优势,另一边又背后出刀,通过边军来破坏汉室的威信,给自己上位制造机会。
天下世族,都是知道王莽之乱的,袁氏如今想干什么,谁看不出来呢?但袁氏,或者说袁绍的做法,就让很多如今仍然忠于汉室的人不忿了,典型的例子就是荀彧,哪怕是给袁绍手下的曹操打工,捏着自己的鼻子去侍奉一个宦官之后,也不愿意在袁绍麾下出谋划策,不就是因为看不惯袁绍的做法吗。
所以,只要不是站在袁绍集团的立场上,批判召董卓入洛这件事,算是各大世家不明言的政治正确。
“如阿青所言,袁氏都不足恃,刘使君便可以吗?”
常青正色道:“使君颇有高祖之风,然麾下少萧何、张良之臣。”
“高祖起兵七载而一统天下,刘使君起兵至今将近十年,连一郡之地都没有啊。”
高祖这种传奇经历是那么容易就能复刻的吗?常青心里默默吐槽着,嘴上回应道:“高祖四十八岁起兵前不过一个亭长,使君如今三十三岁已经是一任二千石了,这么看不是比高祖还要好?瑾兄,不是这么比出来的呀,使君为人确实是有高祖之风。”
诸葛瑾笑了笑,点头道:“我懂,我懂,我只是不明白,天下英豪不只刘使君一人,为何你就看中他了呢?就因为在平原时他照顾过你和常氏?”
天下英雄不就唯使君与操耳吗,哪里还有那么多?
常青一边在心里胡思乱想,一边回道:“我跟常氏那边的人又不熟,只是看到了使君治理下的平原国,又看到了使君前前后后做的这些事,才觉得如使君这般,才是明主应有之姿。”
明主嘛,自古以来不就刘邦,刘秀两个人吗,刘备既不像刘秀一样是个纯粹的政治生物,也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汉尘何安》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