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6章 开启自学模式(1/2)
天天怨天尤人的也不行,自己要成长就需要不断磨练自己,尚乐乐想着向着那几本进军了。
前世的尚乐乐也对古琴有所了解,看书也不费劲。
古琴的书无非就是讲讲古琴的由来,古琴的历史,还有古琴的样式。
不过尚乐乐很喜欢的是古琴有哪些名琴。
古琴的历史大概是这样: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的拨弦乐器,有3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
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自古“琴”为其特指,19世纪20年代起为了与钢琴区别而改称古琴。
初为5弦,汉朝起定制为7弦,且有标志音律的13个徽,亦为礼器和乐律法器。
先秦
琴的来源无从稽考,不过中华古代文明之初的各个氏族领袖都与琴的创始传说有关,如伏羲造琴、
神农造琴、唐尧造琴、黄帝造琴和虞舜造琴等传说,但无考古支持,应为附会之说。
西周时的钟仪是现存记载中最早的一位专业琴人。据史料记载春秋时诸侯宫廷中都有琴家,且大多以“师“为氏,如师旷、师文、师襄和师涓等。
两汉
琴的型制于东汉晚期确定。蔡邕所著《琴操》是现存介绍早期琴曲最为丰富而详尽的专著,原书已佚,经后人辑录成书,还作有琴曲5首,合称“蔡氏五弄”;又传他曾用灶余焦木制成著名的“焦尾琴”。
魏晋
战乱和纷争的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出现大量不依附于朝廷的文人琴人。
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君主和士人都爱好音乐和文学,文人爱琴解音,风气极盛;由于士族门阀制度对文人的限制,使得很多文人愤世嫉俗以琴书自娱。
隋唐
隋唐时期流行燕乐歌舞,而琴风稍落。唐琴尤其是盛唐之琴,造型肥而浑圆。现存的唐琴大部分常在龙池、凤沼的面板上贴有两块小桐木,作为假纳音。
宋元
由于宋朝行使抑武扬文的政策,自宋太宗起,两宋期间自帝王至朝野上下都十分好琴,无不以能琴为荣,达到历代好琴的顶峰。宋元时期,琴开始出现明确的流派传承。
宋代的古琴发生变化,全长128厘米,肩宽25厘米,琴身扁而长大,尺寸大于传世唐琴。为北宋琴主要风格之一。
南宋,除仿古之作外,体形则逐渐扁平狭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耸而狭之状,为南宋制琴的主要风格。
宋人制琴以桐面梓底或松杉面底为主要制琴材料。断纹有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等,牛毛断则鲜见。灰胎仍以鹿角灰为主。
但尚乐乐对这些不太感兴趣,她又继续往下看。
看到介绍古琴样式和各个时代的名琴,尚乐乐看的很认真。
唐代:春雷琴·连珠式、九霄环佩琴·伏羲式、春雷琴·伏羲式、大圣遗音琴·伏羲式、大圣遗音琴·灵机式、独幽琴·灵机式、太古遗音琴·师旷式、梅花落琴·仲尼式、老龙吟琴·响泉式、一池波琴·神农式、飞泉琴·连珠式。
宋代:玉壶冰琴·神农式、混沌材琴·伶官式、万壑松琴·仲尼式、铁客琴·凤势式、海月清辉琴·仲尼式。
明代:壑雷琴·落霞式、中和琴·列子式、祝公望琴·焦叶式、鹤鸣秋月琴·鹤鸣秋月式。
这些是古琴的样式,和各个年代有名的古琴,尚乐乐想着如果自己可以有这多名琴就好了。
但也是想想而已,因为自己不会弹,即便是有了,也是暴憾天物。
很快的尚乐乐看完了几本书,只剩下最后两本书,映入眼帘的字是古琴曲谱,顿时她就觉得自己的脑袋嗡嗡响。
翻看书页介绍了指法,和曲谱的解释,但不知为何,都是文字,没有图,这让她如何去学啊。
古琴指法符号解释
古琴谱也叫减字谱,减字谱的指法符号,是由文字谱的谱字减笔缩写而来的,开始较繁,各谱使用也不一致。
经历代琴家的改进,废弃不用的,归并同类的,简化复杂的,逐步统一起来,到清末已相当规范。《琴学入门》所用的谱字,仅112个,其他各谱也大体相同。
在改进记谱后,还可减去一半,大约采用四五十个符号,就可以代替。精简部分,大多是右手的复合指法和左手的装饰指法。
如何看懂古琴谱?古琴减字谱指法符号详解
减字谱的谱字,也就是指法符号,大多和现代汉语相吻合,现分三类叙述如下:
古琴右手指法符号
弹琴是用左手按弦,右手弹弦,弹的部位,一般在岳山与一徽之间,高音区的按音亦可在一徽左右,以便取音柔和。
右手向徽弹出叫“出”,向身弹入叫“入”。不论弹入弹出,都略倾向琴面,音较丰满。且入弦勿深,一般不要超过指尖或甲背的三分之一。
弹弦只用大、食、中、名四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重生之九零小青梅》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