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六十章 善恶之间(1/2)
公元1527年,也就是王阳明辞官回乡的第六年,在这六年时间里,他的身体虽然每况愈下,不过王阳明度过了他这一生中最悠闲,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这一年五月,由于广西形势严峻,就封王阳明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处理田州和思恩的事务。
六月,王阳明上书请辞,朝廷不准,九月,王阳明辞别亲友,动身前往广西。
绿林知道,这一去王阳明就永远回不来了。他恳求王阳明:先生,能不能不去?
王阳明:现在广西形势严峻,那边的百姓需要我。我知道,我的身体已经不行了,但是为了广西百姓,我个人的得失并不算什么。
当天晚上,王阳明的两个很重要的弟子钱徳洪也就是《传习录》中卷的主要编纂者和另一个弟子王畿在课后辩论王阳明今天说的四句话: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正当两人争论不休的时候,王阳明过来了,乘着月色,王阳明把他们带到了一个叫天泉桥的大桥上,为他们解释这四句话。而这四句再后来被称为“四句教”,这次论证,也就是哲学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天泉证道”。
王阳明总共有三次伟大功绩,第一次就是平江西匪患,第二次就是平宁王之乱,而第三次也是这次将要去往广西平广西匪患。而他又有三次证道:第一次也是在龙场首次悟得心学的龙场悟道悟出心即是理,第二次就是经过宁王之乱和忠泰之乱后的悟出了致良知之道,而第三次也是今天晚上的天泉证道。
“徳洪,王畿,你们是怎么看待这四句话的。”王阳明问道。这二人这个时候也不敢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王阳明纷纷说道:请老师为我们讲解其中的奥妙。
王阳明:行,首先是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这说的是天下观。举个例子吧,你们的薛坎师弟,当时在庭院里除草,这杂草除之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就使他很恼火。我就问他说,这草是恶草还是好草?薛坎说:当然是恶草了,它只会影响花的生长。
王阳明反问道:那如果是在秃山上的草呢?如果是草坪里的草呢?
薛坎:那就是好草了。
王阳明:所以,草并没有绝对的好与坏的。那我再问你,金子是好的还是坏的?
薛坎:那肯定是好的了,人们都这么喜欢金子。
王阳明:但是,如果他在你的胃里呢?
薛坎:那肯定不好了,吞金自尽了。
王阳明:所以,并没有绝对的善和绝对的恶,在不同的环境或者场合中,他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不能因为自己喜欢这个东西他就是好的,不喜欢这个东西他就是坏的,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判定世间万物。所以,要先判断善与恶,首先先放下己见,再去判断他的好坏。如果要去包容这个宇宙,那就先把自己的心给空下来。所以啊,如果用自己的执念去看待世间万物,那我们就会始终处于个人的矛盾之中。
王阳明意味深长的对钱徳洪和王畿说:无善无恶心之体,就是让你们放下自己的己见,让心静下来,再去看待这世间万物。
钱徳洪:先生,那何为有善有恶意之动呢?
王阳明:所谓有善有恶意之动就是指的人生观。我还是继续给你们举例子,这样会更容易的表达。
王阳明继续说到我以前在上课的时候,讲着讲着就对你们的另一个师弟于忠说:于忠,我看你是个圣人啊。
于忠慌忙站起来拱手说道:先生见笑了,我一介凡夫俗子,怎么可能会是圣人呢?
王阳明:哈哈,于忠啊,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圣人,不只是你心中有。
于忠恍然大悟:对,我就是一个圣人。
王阳明:只有我们自己良心发现,这样我们的道德和灵性就会自觉的觉醒,就会引导我都走向圣人之路。
过了两天,你们的另一个师弟王艮他对我说他从街上回来,他发现满大街都是圣人。我知道他心眼多,就回复他说,那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你这师弟只是处于疑问才这样说的,但是你的另一个师弟说他也看到了满大街的圣人,而他则是真正的悟道了。
所以,当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圣人的时候,那自己的人生观就发生了变化。当你能达到我与我的和解说明你们就能够做到掌控善与恶。其实最难的就是我与与和解,我们大多数都是在我与我周旋,所以我们有时候才会觉得很累。
王畿问道:知善知恶是良知又作何解释?
王阳明:这句话要表达的就是价值观。
钱徳洪:先生,那真正的价值观是什么。
王阳明:当我们碰到事情不应该去躲避,而是应该勇敢的去面对他,要做出自己的选择。当年宁王之乱,我只是奉命去福建剿匪,这原本和我没有任何关系,但是我觉得,这是我的责任,才会奋不顾身的去参与平叛。因为在我的良知里我知道如果我不去平叛那就是恶,如果平叛就是善。在举个例子,平定宁王之乱后,我被诬陷和宁王有染,我的行动就被限制。突然家书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所以,历史的遗憾到底是什么》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