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0章 拔苗助长(1/2)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大国,拥有全部工业门类和最完整的工业体系。
中国庞大的工业体系,为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创造了取之不尽的社会财富。
每个工业门类内部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同的工业门类之间相互交融,构成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完整的制造体系,这是14亿中国人在蓝色星球上创造的奇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么庞大体系的中坚力量是大型央企,而这个庞大的体系单元,就是简简单单的每名从业者,每个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着的人。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作为大型央企之一,是中国航空工业的中流砥柱。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起源于苏联,至今仍然保留了苏联援助中国遗留下来的无形资产,这其中包括一些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至今已自成体系,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资源整合能力。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是中国顶尖人才最集中的地方之一。而且这个体系历来重视人才战略,对人员培训的重视程度非常苛刻。
“老-中-青”搭配、“传-帮-带”结合……这些在中航体系以内,都已司空见惯。每年都有源源不断的年轻人和高素质人才,融入到这个体系,在这个体系里完成蜕变。
在完成172为期三个月的高强度培训后,我们已无限接近独当一面的程度,这在很多私企里面,甚至很多国际大型集团,都是难以想象的。
AG600项目的研制工作,已迫在眉睫。而现有的人手已捉襟见肘。所以,部长对最近两年新入职大学生的要求是“拔苗助长”。
中航通飞集团高层积极协调各方关系,从航空系统内各主机厂和设计院调配人手,社会招聘也紧锣密鼓地召开。
由于中航通飞急于引进有经验的各专业人员,这几天在中航工业系统内,一直做着“老6”的事。
那几年,在中航工业集团各兄弟单位之间,就有“防火防盗防通飞”的说法。都害怕中航通飞到自己的麾下挖走得力骨干。
都知道中航通飞这几年老干这种挖墙脚的事,还真有人告到了中航工业集团总部,总部领导也知道中航通飞当下时间紧、任务重,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随着设计人员、工艺人员和一线操作人员陆陆续续到位,工艺装备和其他设备采购也紧锣密鼓,总装车间、部装车间、复合材料制造中心等各大厂房内,逐渐热闹起来。
本来闲来无事的刚入职小年轻操作工,陆陆续续动起来了,每天都在围观和学习,一个字“热火朝天”。
而作为工程技术人员,我们的任务不在于现阶段的现场安装调试,而在于工艺规划和生产布局。
但由于我们刚毕业不久,没有真正经历过项目的历练,甚至对现场生产的很多环节,都不太熟悉。
在进行设计、工艺选型、生产线布局时,需要充分结合自身现场情况,并参考兄弟单位的成功经验。
这就需要我们不能只坐在办公室里纸上谈兵,而真真实实深入车间现场进行“实战谈兵”。
我们每天上班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带着前一天的研发思考,去到车间现场,对车间的操作人管进行交流和讲解,并结合他们的建议和反馈,又发过来完善方案。
几个小年轻工程师,每天来回穿梭于更加年轻的操作工人群体当中,在中航通飞这个年轻的公司里,有一群年轻的工程师,在带领一群更加年轻的工人,去开创甚至还没有出生的一个重点型号。
这在中航工业集团的研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奇观!
光行走于车间现场和办公室之间还不够,我们作为工艺路线的早期规划者,在通飞研究院研发设计能力还没有真正夯实之前,其实是带着他们狂奔的。
因此,又出现了另外一个奇观,就是一群年轻的工程师,在带领另外一个群同样年轻的设计院,进行着没有太多参考的设计和研发。
而且,那个阶段的研发,其实大多数都是“纸上谈兵”谈来的。
由于需要进行工艺匹配,通飞研究院时常会提前向我们传递部分图纸和数据。
而这些图纸和数据,往往并不能直接用,或者用的时候,要十分小心,先要认真审图,并通过各方经验,一再确认以后,再进行下一步。
因为,他们的图纸,随处可见错误,数据也前后不搭。为了尽快把生产线的布局情况搞清楚,我们经常往返于通飞研究院的办公楼,甚至频繁到,每层楼有几个楼梯台阶都一清二楚。
在技术骨干人员当中,我学的是“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小强学的是“机电工程专业”、小梁学的是发动机专业。
就算是我们仅有的几个年轻骨干当中,学的专业也是五花八门,我的专业算是比较靠谱一点的了,研发生产所需的知识储备,几乎我都有一些。
回想毕业前的那段征服图书馆的经历,确实这个时候发挥用处了。
为了尽快解决实际的生产问题,我们对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大国军工崛起之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