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三十三章 、桃儿圆又甜(1/2)
白家本是一群庶民,所谓宗族不过是村子里同一个祖宗传下来的同族,也没有族谱,不知先人是谁做甚。
白长德为杏花村白氏长房,因在同族中年纪最大、资格最老,族人便尊他为首。不过他年轻时尚不能替同族谋利、护着后辈不被人欺凌,如今八十岁了,有一日没一日,便是替人平事,也是力不从心。
且从金堂中了秀才,杏花村便有人重视起后辈读书之事,如白长德,送了最小的孙儿白从善去读书,这几年读下去,也勉强中了秀才。其余人家在金堂中举人后也勉励送儿子读书,虽然没有供养出个童生,到底读书的后辈多了,村里人涨了见识,知道大家族要长久繁衍生息,必得有一个领头人,且那大户人家也是尊长房长子做族长的。
加上白氏族人多年来都以白长德为先,无论父子分家还是夫妻说和,都是白长德两口子里外忙碌,他的长子白守宗也多替族人排忧解难,因此族中多数人更愿意推举白守宗做族长。也有人献殷勤,推举白向荣,只白向荣日子过的好好儿的,这会儿又不指望宗族替他阻拦上门抄家闹事的姚家人,哪里愿意搅进这是非窝?且当日他祖父同白长德的父亲交恶,两家都不曾一起序齿,如今又何必强挤在一起?
而白长义和白向贵一身反骨,为了跟自家兄弟做对,随了白长德那一房起名,自是不必说的。白向荣自己却是单独修了族谱,却上下也有了六代人。
因白长德年老,白氏族人选了白守宗做族长,又要修族谱,给同族男女序齿定名。白氏一族第一代,为白家太爷夫妇,不知从何而来,只有白长德记得姓名。第二代为白长德的父亲和白向荣的爷爷,只兄弟二人。第三代为老长房的白长德、白长林、白长虎兄弟,老二房的白长福和白长义兄弟。第四代为长房白守宗兄弟及堂兄弟,白向荣和白向贵,白长义的儿子白守仓兄弟。第五代为白从文等从字辈兄弟堂兄弟,金宝兄弟。第六代别房取的远字辈,白向荣却依旧孤拐,取了宪字辈。
原先不觉得,如今修同族,这些名字一个个排下来,却有些尴尬,这最有出息的白向荣却是好像被他们独出去了一般。
白向荣如今是白氏一族最有出息的,他们还指望靠着白向荣的儿子装门面,如何能叫他跑了,自然改名也不现实,只好将第七代子孙名字里的同字定下来,省的一个个又乱七八糟的乱起名。
白向荣在杏花村住了十来天,定好宗祠的地方后,他以送金堂玉堂兄弟进京会试为由,早早走了。
会试时间在明年三月,如今已经七月,早早动身上京,省的到时候手忙脚乱,误了考期。
金堂、玉堂、陈澈、宋温等人一同进京,陈澈之妻秦氏,宋温之妻韩氏也一同进京,原本沈氏也要去的,只因她临行前刚好有孕,便留在家里养胎。
说来宋家供养宋温,宋温也争气,娶了一北庆府乡绅韩家的闺女,后来中了举人,宋家一家子跟着水涨船高;陈澈读书颇为艰辛,早年给表弟做书童,后来显出读书才能,靠着舅舅供养了几日,后来靠他哥哥陈海供养,陈家人是一口饭都不愿意给他的。
陈海在松花县商队时同银珠成亲,接了亲娘白二妹及兄弟妹妹到县城一家团圆,留下孝顺的亲爹陈二柱给陈父陈母尽孝。当时陈澈读书还未有成就,陈家人自来目光短浅,只是碍于白家出了个秀才公、又有县老爷做亲戚,这才没有阻拦他们母子去县城,却也只当世上没有他们那几号人。
及至陈澈读书有望,娶了府郡次女秦氏,中了举人,陈家立时贴了上去,只是二妹泼辣又记仇,将陈家人拦在门外,任她陈家男女老少如何撒泼都不为动。
几年来陈家为了认回陈澈费尽心思,时软时硬,又撺掇陈二柱回家把持家业,结果陈二柱撒泼比不上白二妹,力气比不上陈海兄弟,到了县城陈海的地方,只能收起小心思,好好儿过日子。陈家忙活的手忙脚乱,却没有占到陈澈母子一点便宜自是不甘心,只他家不过庶民罢了,哪里惹得起举人老爷和府郡的女婿?包括陈父陈母,叔伯娘婶,堂兄弟姐妹,如今被陈澈调教的很是乖巧。
因为陈二柱时刻都想着两个儿子能对他父母兄弟姐妹侄儿掏心掏肺,既然自个儿不能当家作主强压着两个儿子接纳陈家,便只好迂回一二,叫陈家来亲近他两个儿子。
如此陈澈进京前,陈二柱早早将日子告知陈家,那日一早,陈家来了好些人给陈澈送行,陈父又拿出嫡亲祖父的做派,交代陈澈一路仔细。
陈澈神色淡漠,给长辈们回过礼,便上了马车。
此番他们几个是跟着陈海所在的商队出门的,先到府城,同银宝汇合,再一起去京城。
举人们走了后。
陈二柱忙招呼父母兄弟去家里吃茶,又叫家里的厨娘去做了汤面来。白二妹银珠婆媳没有吃,陈家其他人却呼呼和和的吃了不少,二妹躲在屋子里同银珠骂他们饿死鬼投胎,吃完了也不走,就坐在院子里吹天说地。
一时陈大嫂跑进来叫二妹,道“他爷要去你家看婶子,你赶紧陪着去一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春风落满堂》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