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58章 二舅李元松(1/2)
临睡觉前,张雪又找到了张利明,“小弟,究竟有什么好办法,你给我讲讲。”
张利明白了张雪一眼,姐啊,我是希望你豁达一些,生活得快乐一些。但不是让你缺心眼啊。
张利明对张雪说道:“姐,你见过老师出题还告诉考生答案的吗?这就当是对方兴斌的一个测试吧。如果这件事情他都处理不好,你和他在一起我真的不放心。我不希望你以后过得不幸福。”
此时,张雪才明白张利明的良苦用心。
第二天黑着大眼圈的方兴斌和父母妹妹回家去了,李元明和秦淑芬也回李家沟了。
。。。
张利明家‘烧锅底’的时候,外婆解释二舅李元松没来的原因是外祖爷年事已高,家里离不得人。对此,张春林和李玉珍虽然客套地表示了惋惜,但并没有多想。一方面是外祖爷八十多了,每天的确需要人来照顾;另一方面因为不是一母所生,李元松和李玉珍年龄又相差了十六七岁,姐弟俩的关系并没有多深。
外婆、二舅妈汪群和她家的两个孩子五月四号刚一起回李家沟,李元松却带着外婆在五月六号的上午十点左右又来到了张利明家。
一般情况下,钓鱼人的午饭都是由张雪和李英送去的,他们并不回家吃午饭。娘家来人,又不知道他们有什么事情,李玉珍便让张雪去把张春林叫回了家。
。。。
鲤鱼相比鲫鱼,个体更大,食量也就更大。钓鲫鱼打窝时需要少量勤补;钓鲤鱼则需要量大养窝。
今天主钓鲤鱼。到了窝点后,张利明和张春林一改之前的抽窝,直接把颗粒状的窝料搬着面粉和玉米粉攥成了大团,像扔石头一样‘噗通’、‘噗通’地往窝子里面扔了五六团。
要想鱼上岸,必须粮食换。家里今年没养猪。但由于一直钓鱼的原因,家里的玉米及小麦反而比养猪还要消耗得多。估计再坚持半个月、一个月的家里的玉米和小麦就要告罄了。要继续钓鱼就得到村里的邻居家或镇上去购买了。
然后张利明边等鱼窝发窝,边有条不紊地拌起钓鲤鱼的饵料。半个小时后下杆,又等了十几分钟张利明起获第一尾鲤鱼。鲤鱼不大,也就之前主钓鲫鱼时钓上的那般大小。
鲤鱼生性胆小,起鱼时一不小心就会惊窝。比起钓鲫鱼,今天的鱼口稀了一些。八点起钓,张雪来的时候,张春林钓了十二条,张利明钓了十四条;但鲤鱼的个体却是鲫鱼没法比拟的,普遍都在四五斤,最大的一条竟有八斤左右。
张春林刚钓跑一条大家伙。这条鱼是直接把二点零的子线拉断后跑掉了。张春林在换子线的时候,张雪来到了大柳树。张雪道明原委后,张春林恋恋不舍地放下鱼竿随她回家去了。
。。。
堂屋中,外婆向张春林和李玉珍说道:“玉珍、春林,这次和老二来,我们是有事相求。”
外婆二十二岁那年填房嫁给李玉珍的父亲时,李玉珍才十二岁。在外婆没生养之前的那几年,她一直待李玉珍视若己出;外婆生下李玉英和李元松后,心思的确更倾向她亲生的子女。但也不是很过分。再加上当时李玉珍自己也长成大姑娘了,已经会自己照顾自己。所以,李玉珍一直对她这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后怀有感恩之心。
李玉珍说道:“妈,有什么事情您说。我和春林能帮的肯定会帮。”
“李家沟的情况和家里的情况你们也了解。你老爷年纪八十多了,你二弟下面又有两个孩子。老的老小的小,这些年全靠老二和你弟媳撑着。老二两口子也没多大本事,家里一直都是拆东墙补西墙。你们看能不能帮一下老二?”外婆有些不自然地说道。
农村的习俗自古都是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何况李玉珍和李元松还不是一母同胞的。外婆说起这话也感到丢人。
张春林十分在乎亲情,但又不太擅长处理这些关系。李盛文住家钓鱼是一个例子,张春健和张春宇想加入钓鱼的事情也是一个例子。张春林朝张雪使了使眼色,让她再去大柳树把张利明也叫回来。
张春林看了看李元松,然后说道:“妈,不知道您说的帮指的是什么?没关系,您直接说出来,我们能帮肯定帮。”
外婆瞥了一眼李元松,对他说道:“你自己给你大姐和大姐夫说吧!”
如果让张利明来评价李元松,那他肯定把他归到谢宇杰一类人。李元松人很勤劳、不赌不抽是个本分人,但能力有限、运气很差。而且与谢宇杰相比较,他还欠缺不少的人情世故。在前世两家一年到头除了外婆的生日有来往,平时几乎都没有什么联系。张利明对他没有恶感,但也绝算不上亲近。
黄狗防贼,还旺家宅。搬进新家后,张春林又从别人那里抱养了一条小黄。大黄不再受独宠,正和小黄在狗槽抢食,时不时地发出‘呜’‘呜’的警示声;小黄则在可怜巴巴地‘肝儿’‘肝儿’的哀鸣。知道奶奶、二叔和姑父、姑妈有事要谈,李英就没去打扰。听到小黄的叫声后,李英急忙去把呆萌的小黄抱到怀里,不停地安抚着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重生,那家伙曾是钓鱼郎》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