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21:关于健身最有价值的建议你能说一个吗?(1/1)
健身的路上难免走弯路,不仅浪费了时间精力,还可能造成运动损伤,能把你掌握的关于健身最有价值的建议和大家分享一个吗?
聆听身体的声音。
健身时如若有不适,十之八九是身体的预警。
如果置之不理,短期或许无大碍,会有其他部位代偿,毕竟身体是一家。
但长此以往,身体的代偿会形成肌肉记忆,导致不良的健身姿态;隐隐的不适也可能转正变疼痛,慢性疾病来敲门,这就是双输的局面。
更忧伤的是,肌肉记忆形成之后,要去纠正又得一番额外的精力投入,而且会有阵痛期,比如运动表现的下降。
所以,身体但凡有不适,一开始就要追根究底,看看到底是什么导致,甚至可以请运动搭子观察动作,旁观者总能看得很清楚。
就以跑步来看,有个同事跑得比我快不少,但时不时会出现脚踝不适。我观察他跑姿,脚踝内扣的厉害,如果不是不良习惯,那估计就是扁平足导致。
然而发现不代表就能迅速纠正,换双鞋子或许可以缓解,但要治本还得强健脚踝周围的肌肉,这是系统性工程(加入踝关节的抗阻与功能性练习),而且需要大把的时间。
健身后疲惫不堪,只想躺平,那是身体需要休息。
凡是对成绩有追求的健身者,往往有着如钢铁般的毅力,所以会义无反顾选择对身体施加更大压力,比如增加训练频率、或者强度,以此来提升成绩。
那么,代价是什么呢?
过度训练的风险。引起训练过度的原因几乎总是训练组数过多,训练频率过高,同一身体部位在两次训练中的休息时间过少。
一旦出现过度训练,训练状态低迷、食欲差、焦虑、失落、困乏可能接踵而至,更常见的可能是免疫空窗(我这有两同事健身最狠,发烧感冒也最勤);而这些因素无疑是提升成绩的宿敌。
遇到严重的过度训练,要么选择休息,要么是持续3~5周的减量训练,才能让身体完全恢复。
说到恢复,其实也有不少手段可以监控恢复,从而规避过度训练(或者过度训练之后的身体恢复),比如运动手表的静息心率趋势,或者HRV(心率变异性)状态。
如果晨起静息心率比往常要多5跳,那么就很有可能是恢复不充分(或者生病了)。
HRV升高表明身体恢复完全;HRV降低则表明身体处于紧张、应激状态,比如运动过量。
而避免过度训练的好办法:
提前适应:在加量之前坚持以同样的量和强度进行大约4周的训练。在增加压力前,要让身体对某个级别的压力先有所适应。
主动休息:每周保留一天完全休息,会对恢复起到非常大的帮助。这点对于业余选手,应该也是健身原则之一了。
综上:健身务必要聆听身体的声音,该怂就怂。
其实改成 follow your body 或许更合适,咳咳
我有个梦想:终身学习&践行&传播 运动与健康知识。
不想错过《发疯日记本人》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