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61章 论孝(1/2)
张远微笑着听完沈叶的讲话,然后认真开口道:“你让我想起一个人。”
沈叶:“谁?”
张远:“唐绍仪!
当辛亥革命后,唐绍仪和袁项城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当时的唐绍仪代表着一股新兴的力量,他从美国刚刚留学回来 有希望 有梦想 有朝气 。在他们的对话中唐绍仪描述了:中国以后的未来,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每个人都会觉醒, 每个人都会自由平等的成长, 发展自己 等等 。
袁项城问道:要多少年?
唐绍仪:只需几十载。
袁项城:绝无可能!
时至今日,我仍然认为即使现在再过100年,也达不到唐绍仪说的那种程度,从教育的更替,生产力的发展去预计。
你和唐绍仪一样,只看了社会的进步力量,完全不去计算那些腐朽的阻力。”
沈叶有些沉默,最终开口说了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张远:“我年轻的时候写过两篇文章《从“开智”看义和拳与大清——今日之比较》
另一篇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文化——以孝为核心之以堪见全,管中窥豹》
这两篇文章有几个共同点:
1:都是从愚人的角度作为起点,来演变的。
“愚人”这个词跟你刚才说的“会说话的猴子都不是什么好词,有点骂人的意思。”张远自嘲了一下:“说别人蠢的人,自己也高不到哪去。可一时又想不到其他恰当的词,这词虽然难听但却直指要害——犀利啊。”
沈叶急切想知道后面的内容:“那第二点呢?”
张远:“第二点便是所谓的社会主体,那犹如巍峨不动的泰山。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句话中哪个词最有深意?
必然是“必将”二字啊,这二字让我想起了庄周引北海灌泥洼的故事,真是好一句官话,空话。大实话啊!
说回来,水能灭火,可若是滔天的焰火呢?那一瓢水怕是掀不起一点风浪吧,道阻且长,时至维艰啊。
这棵大树早已盘根错节,扎地又何止三尺,十丈都打不住啊!
就比如说“孝”这个词吧,也不夸大说骇人听闻二十四孝图那种事。
我自己的亲身体会:
孝的经典表现形式:事情的对错不看事情的本身,而看事情的双方,如果其中一方为长者,即为有理的一方。
这在文化程度不高的家庭表现尤为明显,但我认为即使是文化程度源远流长的家庭。也不免会受其影响,因为这是固有属性:中华文化。
我们享受中华文化带来的优越,也必然受其禁锢,这是双刃剑。
即使发生了新文化运动这种算是把古代传统文化的根都撅了的重大事件 ,但普通人还是居多 他们理解不了,也就吸收不了, 便会一切依旧, 照常运行。
沈叶陷入了沉默,像是在思索张远刚才说的话,又像是在寻找他刚才话中不合理的地方来反驳。
张远起身翻找着什么,不一会儿,“找到了!”
沈叶:“找到什么了?”
张远:“我当时写的草稿,我跟你念一遍。”
沈叶:“好。”
“我曾经在街上看到一个捕快在打一个穷人 ,那个穷人没犯任何错 ,抓起来就打, 打的遍体鳞伤, 捕快觉得天公地道 ,穷人觉得天公地道 ,大家也觉得天公地道。” ——《投名状》
题目《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文化——以孝为核心之以堪见全,管中窥豹》
我的小时玩伴的父亲,大家都说他不“孝”。
这个“大家”有两层含义:各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范围。
一指物理范围:即我与我同伴认识的已有大龄成年人(包括未有子嗣的)。
二指几千年下来的普通人中仅仅“孝”的一面(仅仅的意思是,举例:他仅仅一个错误就怎样怎样 ,而不是他仅仅只有一个错误)
叙事: 时间——上世纪70年代 玩伴的父亲家有3个孩子 他是中间 上哥 下妹 三人都聪慧过人 当时大哥已上大学 后弟与妹皆中! 他们之父母 商议后将弟的通知书藏起,只言:仅有一人中第 。
商议过程:长子已走 ,家中仅剩一子 “养儿防老” 家中不可无子!
之后事情败露 但晚已! 子与之父母自此不言。
村人谓之不“孝”。
不禁想起《二十四孝图》 郭巨埋儿 卧冰求鲤才知我之浅薄,之不知轻重,之不知其心思之所想,之不知其心之所重矣。
如今灵机一闪,才恰好洞悉其思路,其想法,其规则,且听我娓娓道来。
用一个不恰当的举例 “孝”像 大人,老师打孩子, 虽然粗暴, 但却是最简单有效的处理问题的办法。
孝即如此,“君父君父 ”孝在旧社会三纲五常中是最重的分量 ,孝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关于我在异世界被误会成卑鄙小人》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