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6章 又是一年粽飘香(1/1)
端午节前夕,街上花花绿绿的香包、香囊、五色线的手链等,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看得人眼花缭乱。
随着初夏的和风款款而来,端午节悄然而至,母亲在这一天又开始忙碌了起来。
糯米是前天晚上泡软的,粽叶是当天早上洗好的。
为了区分各种口味的粽子,母亲用她那灵巧的手把粽子包成各种形状:咸口的是三角形的,甜口的是枕头型的,甚是别致。
随着时间的氤氲,满屋都是粽子的香甜味,我的心里油然而生一缕浓浓的情愫,记忆的大门打开:
也是这样的一个早晨,阳光暖暖的照在小小的窗户上,微微的细风摇曳着树枝,鸟儿叽叽喳喳的叫着,伴随着令人心安的艾草清香,我从睡梦中醒来,看到母亲在灶台旁忙碌,父亲正抱着艾草跨进门帘... ...
儿时的记忆中,母亲喜欢在半夜起来包粽子、搓花绳。她把红、黄、兰、黑、白等色的线合拧在一起,母亲说这花绳能保佑避邪、尤其是避蛇,蛇见了手上、脚上缠着花花绿绿的花花绳都会离得远远的。
在我们熟睡的时候,系在我们的手腕脚腕处,同时在衣服的袖窝处缝挂上亲手做的香包,香料是母亲亲自选的小茴香、大香及上年的艾香等香料,碾碎缝在香包里。
那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 ...
儿时的我,过端午节是我过年之后最开心最喜欢过的节日了。小时候并不知道端午节是咋回事,纪念谁,它的来历,为什么要吃粽子,还有五色线及香包的寓意,我只知道,一到端午节,我会有新玩意戴,还会有好吃的。端午节的情怀,单纯的源于灵魂深处,永远无法抹去的,父母亲给予的最温暖的时光。
儿子上学后,曾学过一篇关于粽子的课文,那天回到家后,便嚷着要吃粽子。然而吃过后,却抱怨味道太甜太腻了。尽管不喜欢,可是却仿佛铸成的习惯,每一个端午节都铭记着要吃粽子,却只勉强吃半个就撂下碗筷,用力地摇摇头。
我嗔怪道:“你既然不爱吃,为什么总是要买呢?”
“第一口是爱吃的,可是甜得太腻了。”
其实儿子只是喜欢怀着期待,看着粽子从那深绿色的闪着水珠的箬壳里剥离,看到晶莹的乳白色,每一粒糯米都粘稠地聚在一起。粽子很符合他对美食的印象,然而终究不是他爱吃的。
生活的日趋美好,让节日消去了它对孩子们强大的召唤力,我骨子里依然希望孩子们喜欢这些古老的,在历史中沉淀千百回的节日。
我总要在端午节这天坚持让孩子们吃粽子,因为它见证了一个高尚的灵魂,亘古不变的爱国情操。
端午节,多么诗情画意的名字。它是纪念书写了《离骚》的屈原,那样一个文弱的书生,却怀冀着慷慨激昂怀冀着对祖国恒久的爱,投入了汨罗江。他敢于在一片灰暗之中活出绚烂,他懂得崇高所为何,他在太多的流离失所中,仍坚定地执著地走着。其灵魂所向,定是纯净而不加着染的。
感谢屈原,让我们铭记这个日子,既有对古文化的追溯,同时又承载着启迪后人的使命。
感谢端午节,让文化的传承,在我们人生中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和向往,情系粽香,粽香传情,世代永远。
不想错过《围炉煮茶忆流年》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