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5章 纯粹武夫与炼气士(1/2)
此后的一旬内,高良去了学塾,识了很多字。
当然,每天上山砍柴一捆是少不了的。
只不过相较于之前要轻松不少,来往速度也更快了一些。
除了这两件事以外,吴庸还教他学拳。
是那本名曰《憾山》的拳谱。
今日早晨,吴庸在院子里为高良演示着拳桩。
“这本拳谱其根本用处,就是在温养拳意拳罡,熬打体魄筋骨之妙用。你现在初学拳,底子又不是太好,所以你学这《憾山》拳,恰逢等于是瞌睡遇到了枕头。”
吴庸在院子里走拳桩,一边跟高良细细说道。
这本拳法是早年间他偶然间所得,没想到如今派上了用场。
高良神桥被公孙权打断,是无法引灵气入体做练气士。所以想要修炼,只能做纯粹武夫,练拳捶打体魄,强健筋骨。
高良认真听着,哪怕是一个字也不敢放跑了。
见高良眼神依旧明亮,吴庸便继续道:“这拳谱分为“三步定桩、六步起桩、九步行桩”,总共十八桩。整本书记载的就是这十八拳桩的注意事项和种种细小要点,以及温养出拳意之后,要‘驱使’着这些拳意行走体内哪一些窍穴,以此完成‘拳意打根骨’的妙用。”
吴庸双腿分开,身子微微下沉,左手化掌向前,手臂微微弯曲,手掌略微倾斜。右手握拳置于腹部,“今天我先将这十八拳桩演示一遍给你看,等你牢牢记在心中后,我再告诉你何为拳意,和所需要打通的几个关键大窍穴和其他小窍穴。”
《憾山》拳谱起手三步定桩,顾名思义就是下半身不动,全身从头到脚都要在这三式之内完全舒展开,提起一口纯粹真气,而后衔接六步起桩,起桩便是将周围三百六十五个窍穴全部打通,使得拳意畅通流转无碍。最后的九步行桩,也可说成九式拳招。
在吴庸看来,这本拳谱和稚童识字读书时候所学的“一,二,三”没什么区别。
只是基础入门级别而已。
归根结底就是使所学之人知道拳法根本脉络在哪里,实为打基础而已。
要不是看在学了这拳谱后可让高良在将来再学其他拳种拳谱时更省时省力这点好处,否则吴庸铁定不会教。
吴庸完整打完一遍憾山十八桩,扭头问道:“记住几招?”
高良挠了挠头,脸上露出少年特有的稚气,在去河边走那趟之前,高良脸上从来没有这种表情。
“大概记得个七七八八。”高良有点难为情道。
吴庸面露异色,“你来完整走一遍我看看。”
高良倒也不含糊,卷起裤腿和衣袖就开始走《憾山》十八桩。
仅是三步定桩起手,高良上半身姿势动作和吴庸完全如出一辙,面色沉静内敛。再到六步起桩,每一次出拳,吴庸都能清晰听到那一道道声音不小的拳风呼啸。最后九步行桩,每一步踏出,动作干脆利落,毫不拖泥带水,出拳角度和落脚点都十分刁钻老辣。
不过唯一的缺点就是高良还没办法用一口气就走完一遍,中途必须要换一口气。
要知道纯粹武夫练的就是体内一口纯粹真气。
纯粹真气越晚更换,就证明武夫境界体魄越深厚强劲。
除此之外吴庸还注意到高良学拳走拳桩另一个弊端,就是只有形似,没有神似。
吴庸只能只能认为是他学拳时间太短,没办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连拳谱神意也学会。
想到这里,吴庸突然摇头一笑,高良看见后便问道:“吴叔,你笑什么?”
不可否认,高良学拳速度之快远远超乎吴庸的想象,所以吴庸也就理所应当的认为前者应该做的更好。
不过这些话吴庸并没有说出口,而是笑道:“在江湖上有这么一个说法,‘纯粹武夫近了身,神仙也要避三分’。说的就是纯粹武夫近敌一臂之距后,是近乎同境,乃至低敌一境的情况下,都是必赢的局面。”
高良又问道:“那是不是走纯粹武夫这条路子的人最多啊?”
吴庸摇头,“恰恰相反。天下间修士多如毛毛细雨,细分下来有‘杀力最高’的剑修,‘举世无双’的刀修,也有‘一点寒芒先到,随后枪出如龙’的枪修,除却以兵器为本命物的,还有主修‘雷法’的,修‘符箓’的。算下来其实是纯粹武夫的数量最少。”
高良此时已经放下了卷起的衣袖和裤腿,他看了眼吴庸腰间始终不见刀的空刀鞘,满心好奇问道:“那吴叔,你既然是刀修,那为什么刀鞘了没有刀啊?”
吴庸拍了拍刀鞘,笑道:“天下之刀,皆为我所能用,所以我这刀鞘里有没有刀,其实都一样。”
在言语间,吴庸视线自然而然往南边看去。
在南边那处高墙之上,有一把朴素无华的长刀,静静插在上面,许多年来,任由风吹雨打,丝毫不减其锋芒。
“趁现在还早,我在与你细说一下纯粹武夫和练气士二者之间的境界划分。”吴庸一屁股坐在竹凳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玄幻:我以凡躯,诛灭神明!》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