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6章 父母的差距(1/1)
我的爸爸和妈妈,属于截然不同的两种性格。
妈妈有时很温柔,有时很严厉。骨子里有知识分子的清高,不愿意也不擅长与人交往。她有几个好友,是从老家到新疆来相认的近老乡,大家坐在一起,说着浓郁的川味方言,在乡音中寻找熟悉和亲切。
逢年过节,她们几位近老乡会如亲戚一样来回走动,带着自家最好的东西,去拜访一下,在一起吃个年饭。
小时候,妈妈带着我们去拜年,那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穿上干净好看的新衣服,礼物也没有太贵重,就是两瓶水果罐头、两包虾片,一条妈妈风干的猪肉,或者她自己炸的油馍或者糖糕。
大人们在那里说话,张罗着做好吃的,我们小孩就凑到一起,房里房外的高兴得玩。
吃饱喝足,临走口袋里还会装上几颗糖果,和两块钱的压岁钱,傍晚时分才会留恋不舍地离开老乡的家。
长大以后,妈妈就不再带着我们,让我们自己去。临出门时,还要教我们:“你们就说家里要来人,你们就代表全家人,给她们拜个年!”
再后来,我们也没有过年走亲戚的兴趣。不知道为什么,也感受不到了那种快乐,好像只是一种礼节上的往来,一种关系的维系。
亲情乡情随着各自家务事的增多,慢慢变得淡薄,渐渐地也就没有了联系。只是在后来会偶尔地打听一下对方的近况,以及回忆和唏嘘几声。
所以,到最后母亲基本上没有多少交际,除了把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自己的家庭和儿女身上,几乎就少有和外界的接触,性格上也有许多缺陷和偏激。
她最大的关注点就是如何过日子,如何省钱。她最大的乐趣就是存钱,那仿佛是她生存的命根子。有钱,才能使她更快乐更有生活的底气。
而父亲的性格就属于马大哈的那种,除了工作之外,好像对家里的一切事情都漠不关心,天塌下来都和他没有关系。
用母亲经常说他的话:“牛行子倒了,都不知道扶一下。”意思就是说父亲没有责任心,心太大,对家庭和孩子不上心。
那还是在我刚出生不久,晚上发高烧,一晚上都在哭。
妈妈看我哭得嗓子都哑了,嘴唇发紫,便要父亲起床抱我上医务室,可父亲却不以为然地撂下一句话:“没得事,就是要死人了,也要到明天早上才去!”
气得妈妈对他又打又挠,他才从温暖的被子里爬出来,抱着我去了医务室。
值班的医生见到我,听到我的哭声,还以为是哪里的小猫在叫,声音已经很虚弱了。
幸好抢救的还算及时,我算是捡回来一条小命,但是以后说话声音总是底气不足,好像童音很重,不能像别的人那样大声地说话、唱歌,大声地表达自己。
对于父亲的疏忽和大意给我造成的伤害,长大后,我却一点都恨不起来。相反,当母亲和他发生争吵时,我还会和他站在一条战线上,对他表示同情和呵护。
因为很多的时候,母亲的情绪就是一种无能的积累,一种长时间负面情绪的爆发,是对自己的不自信。
她时常会提起一件往事:那一年她还一个人带着哥哥,在老家艰难度日,父亲从新疆回去探望她们。
在火车上,父亲遇到了一个年轻的小姑娘,也就十五、六岁的样子,坐在他的对面,一上火车,就一副愁容不展、泪水涟涟的样子。
周围人的好心了解,才知道原来她是第一次出门,进火车站时就遇到了小偷,身上带得不多的盘缠,也被偷的一干二净,而后面还不知道将会面临什么?
受过军人素质教育的父亲,立刻正义感爆棚,二话不说就掏出自己身上所有的现金,只给自己留了五元钱,剩下的都给了那个小姑娘。
而他自己面对几年没见的妻子和孩子时,只能拿出仅有的五元钱,交给她。
那几年,刚好正是“学习雷锋好榜样”时期。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骄傲和自豪,认为自己做了一件很伟大的事情,但是,这件事情却被母亲一直耿耿于怀。
面对这五块钱,母亲所有的不满情绪都爆发了。自己一个人带着孩子,在家里过着艰难的日子,可父亲没有体恤到她们的不易,却对一个素不相识的外人,大发慈悲。
这怎能不让她伤心和难过呢?这就是父亲和母亲的不同和矛盾点,母亲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家庭和孩子身上,细碎到每一个细节上。
而父亲,却不顾她和家人的感受,过着“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的逍遥生活。家庭给他的感受更多的是责任感和束缚,而外人给他的是欣赏和愉快的沟通方式,所以每次上班他都会眉开眼笑,而一回到家就会时不时的和母亲叮当几句。
当他们因为一些小事而争吵时,我会像旁观者一样,痛苦地为他们作决定:为什么他们不离婚呢?
不想错过《母亲的天空》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