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1章 东北大学之缘(1/3)
汪兆璠先生(1881——1966)为艾蒂外公,早年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获教育心理学硕士。
他是东北大学的创建人之一,爱国的教育家。
祖国富饶的东北,在历史上曾是日俄争夺的地区,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早在明治初年就制定了先征服“满蒙”,继而征服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
它已将侵略势力,伸到了我国东北所有地区,不仅对其进行残酷的掠夺,还开办了多类学校,实施奴化教育,进行文化侵略。
这时,兴办教育,发展经济是东北民众的当务之急。
1921年,时任东三省巡阅使,奉天督军兼省长的张作霖,接纳了奉天省代省长王永江和教育厅长谢萌昌“欲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教育,培养多方面人才”创办大学的意见,作为抵抗外敌侵略的一项举措。
1922年春,在奉天省公署内,由11人组成的“东北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
汪兆璠先生即为该委员会成员之一。
筹备委员会经过数月的研讨,制定了东北大学成立规程和东北大学组织大纲,规定 东北大学由奉天、吉林、黑龙江及所辖蒙齐合力组织之”。
大学设于奉天省城,即今日之沈阳,拟将东北大学办成包括文、理、工、商、法等学科的综合大学。
1923年4月26日,东北大学正式成立,笫一任校长为奉天省长王永江。
奉天省公署委任汪兆璠先生为文法科学长,后将科改为学院制,汪兆璠先生为文法学院院长。他与同事们一道苦心经营。当年7月文法科六门各招两班,合计120人左右,9月即正式开学。
1925年7月又创建英文系、俄文系、政治学系、法律学系。汪兆璠先生在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之时,为培养我们自己的人才,献身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1928年6月4日凌晨,张作霖乘坐的专车,行至沈阳皇姑屯车站附近时,被日军预先埋藏的炸药炸毁,张作霖被炸身亡,原校长辞职。
此时,经东北临时保安委员会委托,张作霖长子张学良将军兼任东北大学校长,
张学良校长到任后,首先明确提出了“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需要,谋文化之发展”的办学宗旨,实行许多革新。他还提出“智、德、体、群、美”五育并重的办学思想。
并表示“余愿以个人之绵力,对学校作物质上的贡献,但诸君须努力,对学校作精神之建设。”
张学良校长说到做到,先后捐款数百万银元。
建文法学院教学楼一座,可容800人的学生宿舍一座,教授住宅38幢,完整的化学馆一座,经济馆一座,大规模的图书馆一座,可容万人的罗马式体育场。
有供给全校用的自来水塔,直接与海外通信的无线电台,电力厂,教师俱乐部,医院等,他还出资购置,外国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
还高薪聘请国内著名学者,奖励优秀学生,资助优秀毕业生出国深造,聘请教育专家指导办学。
到1931年,东北大学发展成为六个学院,24个系和8个专修科的综合性大学。东北大学的校园面积之大,建筑之宏伟,设备之先进,教授阵容之强大,待遇之优厚,办学经费之充足,教学质量之高,当时堪称国内一流。
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沈阳城被日军占领。
全校师生,悲愤至极,无法上课,师生被迫逃亡,东北大学先后迁徙北平、西安、四川,有的学生组成义勇军,奔赴抗战前线。
此时,汪兆璠先生因父亲病重,生命垂危,未能随教授们及时逃出,被日寇逼任文教部大臣,他坚决拒绝。
国难家难,使他悲愤至极,只好返回家乡瓦房店,蛰居乡间。以后他竭力在家乡创办复县高中,成绩卓著。
后来日寇以抗日罪名责令停办,汪兆璠先生还有两个内弟同为抗日英雄不幸被俘,枪决于复县瓦房店西山。
又由于汪兆璠先生,全家信奉基督教,日寇认为他是留美亲西方者,举家遭到监禁迫害和凌辱。直到1945年8月15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光复后,汪兆璠任奉天教育厅副厅长。
之后东北大学流亡师生陆续回校。当时东北父老推举汪兆璠先生,为东北临时大学校长,因体弱多病而辞职。
汪兆璠先生于1951年,被安排在北京图书馆工作,1976年逝世。他一生两袖清风、道德高重、高风亮节,在日寇逼任当官时,表现出的骨气为后人所尊崇。
艾蒂的名字是外公给起的。艾蒂在一岁不到就离开了外公,在她的心中外公是模糊的,也是高大的。
听母亲说,外公学识渊博、德高望重。他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读书时,还去校长家打工。他是虔诚的基督徒,一生笃信爱的哲学,遇到什么事,都是那么从容镇定。
外公在东北大学工作时,一次奉天省派使节团,乘船到日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飞越大洋的爱》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