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3章 随风入夜(1/4)
“风向变了!”
第一个发现风向改变的亲兵快步跑到曾铣的身边。
曾铣的脸上看不见喜怒,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地上如阵阵波涛般的泛黄草原,小草摇头晃脑,随风起舞,齐齐地指向南方,而后曾铣又摸了一把须髯。
那亲兵冷静下来,正言道:“部堂大人,起北风了。”
曾铣还没开口,另一个亲兵及时凑上前来,接言道:“寅时。”
曾铣这才变了脸色,忍不住在两个亲兵间踱步,嘴里反复默念着那句:“冬月初五寅时,北风。”眼中全是敬畏。
两个亲兵狐疑地看着他,一动也不敢动。
“皇上到底是料事如神,还是有鬼神莫测之术?”越往细处想,越觉得不可思议,曾铣满脸骇然,可他怎的想不到答案。
在延绥镇整兵时,曾铣让手下的兵把天舟的启动,白磷慢炮的组装,以及此刻要用的战术演练了数百遍。这上千人得心应手,是好手中的好手。
他转身看向身后的这上千名将士,徐阶那句“行百里者半九十”犹在耳畔,从京师远赴贺兰山,眼下才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那一步了。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成功还是失败,尽数在此一举。
曾铣对身边那几位亲兵,肃然说道:“传令下去,动手!”
秋冬交替就在这一夜之间。不一会儿,将士们点燃了天舟的稻草,稻草上的腐肉和湿布遮蔽了火焰,形成层层浓烟,高温让天舟的气囊充得鼓鼓的。草地上的天舟一个紧接着一个升了起来,摇摇晃晃在夜空盘桓了一阵,而后像是被北风吹散的蒲公英似的,带着诡异的梦,飘向了同一个方向。
忽而,上千艘天河的船从贺兰山之北满帆驶向那条在山下沉睡的火龙。
望着还蒙在鼓里的鞑靼军营,曾铣目若寒冰,心如止水,背着风,火焰遮空,火红的天河远去。
他悄然想起唐朝杜甫的一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起初,鞑靼大营前的哨兵看见的是远处一点暗黄的星火,彷佛有人把夜幕烫出了一个洞。那哨兵爬向高处,喊来周边的战友,他急促的喊叫声让每个赶来的人都睁大了那双睡眼。
明军的游击骚扰这几日如家常便饭一般,俺答的部众在前沿受了不少损失,但吉囊的部众在后方扎营,最多也就损失了一些睡眠。没有人真正把那比星光还渺茫的灯火当一回事。
少顷,星点陆陆续续在天边出现,连点成片,浓雾弥漫,北风带来苦涩的气味,无数的火光编织成一张巨网,向着他们的军营笼罩而来。
随着那巨网一点点地逼近,各个哨兵仰头看着从头顶飞过的巨型气囊——那东西摇摇晃晃,行动迟缓,像一个八百多斤的汉子骑着一匹刚出生不久的瘦马在冲锋,模样滑稽无比。
泛黄的火光在冬月里温暖无比,天舟如夏季的萤火虫。
第一次见到这样飞翔的庞然大物,他们愣在火光的阴影里。有几个哨兵对着那东西指指点点,有说有笑,想必明军已经是黔驴技穷了。
终于,有人感受到了危险的气息,吹响警戒的号角。
火点燃了夜空。
在振聋发聩的爆炸声中,数千个天舟的气囊也燃烧了起来,航向失势尺寸,舟身辄糜碎土,随之降下苍蓝色的火雨。
延绵数里。
夜空亮如白昼。
火焰来自地狱。
引燃了营帐,吓退了马匹,连周围的草木都尽数融化了……一旦沾上人的肌肤,就怎得也扑不灭,一直到烧穿骨肉。即使勉强把人救回来,火焰散发出来的毒气也会让人无法呼吸,活生生地把自己给憋死。
鞑靼大营被数千个天舟突如其来地一冲,顿时乱成了一锅粥,化成一片火海,四下都是哀嚎惨叫。
曾铣的亲兵站在山脊边上,这些久经战阵的士兵,眼睁睁看着一个时辰前平静的鞑靼军营瞬间成了人间炼狱,也纷纷皱起了眉头,心中万分庆幸,此刻自己才是发起进攻的那一方。
曾铣久居边关,与鞑靼对垒多年,除了用兵,他还有两样东西,让鞑靼闻风丧胆,一是地雷,一是慢炮。
所谓慢炮,就是一种特制的定时爆炸物。
从京师出兵时,曾铣看着工部给的天舟,还有蓝道行给的能把人的皮肉烧穿的白磷,他即刻就想到了火攻。他把白磷放进慢炮里制成白磷慢炮,再把白磷慢炮放进天舟,按照皇上画的天舟图纸,燃烧的稻草铺上腐肉和沾湿的布,可驱动天舟飞出十里地。
占据贺兰山北,临近鞑靼大营,让天舟借北风而下,白磷慢炮定时而发,须臾之间便可破敌。
一切跟皇上的计划一样,一切跟曾铣设想的如出一辙。
吉囊慌忙地从大营冲了出来,茫然地看着混乱的营帐,他甲胄上的皮革也燃起了火焰,好在这火势不大。一个护卫提过水桶,用冷水一冲,吉囊身上的火便熄灭了。
“怎么回事?”
火光把吉囊肥硕的脸映得通红。没有人能回答他的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大明:从工业系统开始》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