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章 苏峻之乱——成事不足,败事有庾(1/7)
本节概述:庾亮主事后,对苏峻一逼再逼,致使苏峻联合祖约作乱,苏峻一路杀入建康,欺辱百官,庾亮跑路。温峤、陶侃率军反击,朝廷与苏峻大军周旋,苏峻喝酒误事,被杀,苏峻大军溃败。战乱平复之后,温峤去世。
东晋政权在由王导、庾亮、郗鉴三人把控。几位老臣去世后,庾氏兄弟坐镇荆州,东晋任用何充在扬州制衡庾氏。庾氏兄弟二人接连去世后,桓温坐镇荆州。桓温西进灭掉了成汉,功高震主,何充去世后,东晋任用殷浩制衡桓温。
场景1:司马宗之死,成帝不知道,过了许久,六岁的成帝问庾亮说:“往常的那个白头公哪里去了?”庾亮回答说司马宗因谋反已经被杀。成帝哭着说:“舅父说他人是叛贼,就轻易地杀了他。如果别人说舅父是叛贼,该怎么办?”庾亮面露惧色。
场景2:庾亮觉得羞愧,想全家出海隐居。成帝劝他说:“这是国家的灾难,不是舅父的责任。”
苏峻之乱,庾亮绝对逃不开干系,他就是古代社会中的“键盘侠”,坐在京城里,牛气冲天,可是城门被破时,撒腿就跑。
本以为王敦之乱结束,东晋百姓可以过上安稳的日子,谁知因为庾亮的主事,致使苏峻、祖约的不满,叛乱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以前王导主事的时候,他处事宽容和缓,比较得人心,而庾亮主事后严厉刚直,缺乏柔和手段,颇失人心。自从庾亮掌政之后,王导选择避让庾氏家族的人,就连成帝即位的时候,王导身为司徒因病未至,被卞壶在朝中猛烈批判,王导听说后便带病上朝。
明帝是太宁三年(公元325年)闰八月去世的,待到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六月的时候,徐州刺史刘遐因病去世的时候,朝廷任命郗鉴为新的徐州刺史,王导却私下送别郗鉴,卞壶得知后上奏怒批王导丧失操守,请求朝廷罢免王导(可见,王导在这十个月时间中一直不上朝)。显然,这种奏章肯定不会被批准,不过满朝大臣都因此畏惧卞壶。
卞壶是一个俭朴廉洁的官员,为官务实,做人直率,但是性格不宽容,不肯随随便便趋同,所以也受到各位名士的贬低。卞壶拥有如此性格,是因为他的父亲卞粹同样是个刚真不阿的人,后来因为一身正气,被长沙王司马乂忌恨杀害。
阮孚(竹林七贤阮咸的儿子)对卞壶说:“您整日忙碌,就没有清闲的时候,嘴里好像喊着瓦片石块,不累吗?”卞壶说:“你们这些正人君子,崇尚道德恢弘、风流倜傥。那么那些庸俗的事,不是我去做还能谁去做!”当时的贵族子弟,大多仰慕王澄、谢鲲(崇尚清谈)的放浪形骸和豁达不羁,卞壶严辞厉色地说:“违背礼义、有伤教化,罪大恶极,本朝中途倾覆(西晋灭亡),就是由此而起。”他打算奏请治罪,可是王导、庾亮不准。
晋朝有太多不务正业的官员,他们不务实际,腐化堕落,崇尚奢侈,清谈玄学。晋朝同样也有正直清廉的官员,比如西晋的刘毅,东晋的卞壶,二人敢于正视朝廷堕落的根源,大胆批判。只是,他们在社会中仅仅如同“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并不能改变当时的政治环境。
明帝去世前,太宰司马羕、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壸、车骑将军郗鉴、护军将军庾亮、领军将军陆晔、丹阳尹温峤被任命为顾命大臣,轮番入殿领兵当值。
祖逖的弟弟豫州刺史祖约,自认为名望和辈分都不比郗鉴、卞壶差,却没有能参与明帝的遗命,开府之号也未能实现,再加上许多上表不被允准,于是心怀怨恨。等到明帝宣布顾命大臣时,并没有祖约和陶侃,二人都怀疑是庚亮暗中篡改了遗诏。
祖约,跟随祖逖北伐,更多的是在哥哥身旁起辅助作用,没有多大的建树,他缺乏才能,也不能服众,祖逖死后,祖约的北伐军更是退守到寿春。
陶侃,于公元303年参与镇压张昌起义,于公元305年参与平定陈敏叛乱,于公元315年参与平定杜弢叛乱。在平定杜弢叛乱中,陶侃率军大破杜弢,王敦曾说:“要不是有陶侯,就会失去荆州。”也正是因为陶侃的能力超群,遭到了王敦的忌惮,后来陶侃被调往广州任刺史,王敦甚至想杀掉陶侃,但是因为周访和陶侃为姻亲而不敢动手。王敦之乱后,明帝任命陶侃为都督荆、湘、雍、梁四州军事、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等职位,在陶侃的治理下,荆州社会安定,人心齐整。
所以说,祖约和陶侃二人未能入选顾命大臣名单的原因还是不一样的,一个是被庾亮认为有能力而担心不能把控,一个是真的能力不足。
当时,还有一个人对朝廷心怀不满,他就是苏峻。
历阳(安徽省马鞍山市)内史苏峻,在平定王敦之乱时有功,威望显赫,坐拥精兵万人,装备精良,他管理长江以外的地区。但是苏峻非常骄纵,轻视朝廷,他招纳亡命之徒充实军力,而军队的一切开支都靠朝廷供应,稍有不如意,就破口大骂。
由于以上原因,庾亮十分怀疑苏峻、祖约,同时也忌惮陶侃,所以在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八月,庾亮任命丹阳尹(首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南北西东【两晋南北朝史】》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