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章 晋腔(婚约)(1/4)
天黑得紧,风也吹得紧,雪打在脸上,如针扎一样生疼。
刘老黑和二怪两个人迎着风艰难往前走。二怪听老黑的话时近时远,有时刚听了半句,另半句就被风吹走了。
“我说,咱们这趟去,一定要让你妹子同意,要不然的话,咱没法给东家交待。”刘老黑大声说。
“嗯”,二怪小声哼了一句,他袖着双手,尽管脑袋被冻得发麻,思维也像是被冰冻住了,但他仍在努力想着,他也不知道,妹子为什么就不同意给秦家二少爷做小?而他爹,用他娘的话说,老实到八棍子打不出一个屁来,家里就别指望爹来做主。
两个人的话多半被风全刮跑了,只剩下在风雪中“咯吱咯吱”走路声,在暗夜里,这声音显得空旷和幽远。
二怪的家临河在黄河边,平日里从村里到河边,也就是一袋烟的功夫。村里的大部分地都在河滩,但这些地都归庙后村的秦家所有。
庙后村之所以称为庙后村,是因为在村子的前边,有一座送子娘娘庙,这座庙也称后土庙,供奉后土娘娘——女娲。在送子娘娘庙的最后面,有一座建于清末的高楼--秋风楼。二怪听老举人马连举讲过,秋风楼的名字和汉朝的一位皇帝有关,这位皇帝写过一首《秋风辞》。
对于只认识自己名字的二怪来说,汉朝的皇帝姓甚名谁他并不关心的,他只记得在秋风楼前这位让十里八村人都敬畏的人物送子娘娘----女娲。
送子娘娘庙也称后土圣母庙,是庙后村周围十里八村最大的一座送子娘娘庙。每逢周围的村子里有人结婚,总要在结婚当天,带上众多亲戚,抬上祭品,在一阵火铳声中,拉开了祭祀后土圣母的仪式。
除了庙后村的后土圣母庙,在各村里都有供奉的送子娘娘庙,不过规模要小许多,但在汾阴县这片土地上,送子娘娘庙香火还是非常旺盛的。新娶媳妇的人家祭拜之后,总希望能早日添丁进口。
二怪的爹,每年都要租种一块滩地来维持生计。但不幸的是,这两年黄河在七、八月里总要发几次大水,雨水过后,滩地上的庄稼几乎颗粒无收。二怪只好去秦家当长工,他日常的事就是随着刘老黑看管河两岸的渡船。
庙后村是汾阴县城所在地,村边的古渡口称为汾阴渡,《晋国志》载:春秋时期“泛舟之役”,粮船由黄河入汾即在此处。汉武帝五次巡视河东,皆由此渡口济河。金时称“汾阴渡”。明朝渡废。康熙年间恢复,称新渡。而自古以来,汾阴渡一直就是山陕两地通行的一个要津。刘老黑说汾阴渡这些年一直由秦家人管着,是秦家经商走“三边”的必经之路。
汾阴渡处在黄河与汾河的交汇处,两河在此天然形成一块滩地,河道在此收窄,水流趋缓,成为泊船的安全停靠点。秦家发迹后,多次对渡口进行扩建,成为如今人来船往,一派繁盛模样。汾阴渡前的滩地,因处在汾河入黄河口,流水长年冲刷,高空俯瞰极像女人的“私处”,故在汾阴当地有“汾阴脽”之说。村里的遗老马连举说女娲娘娘当年沿汾河四处游走,寻找水草丰美,适合人类生存之所。而当她走到“汾阴脽”的时候,被眼前的环境所吸引,决定在此抟土造人,汾阴就成为人类的发源地。
没事做的时候,二怪会坐在河岸边,默默看着向南远去的河水发呆,岸边的泥土随着湍急的河水一层一层剥落,发出阵阵水声,然后散落开来,随水流向远方。“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二怪断然想不出这样的话。他只是在天气好的时候,站在渡口,望着对岸秦地人家做饭的袅袅炊烟卖呆。
两人“咯吱咯吱”走了二里地,风小了,可以听见耳边雪落地的飒飒声。二怪有点尿急,和刘老黑打了个招呼,就匆匆跑到路边,解开缠在腰间的棉布裤腰带,掏出家伙尿起来,尿液的温度落在地上发出“噗噗”的声音。因为天冷,尿完后二怪打了个寒噤。然后又长长出了口气,他突然间觉得浑身舒服了许多。
刘老黑站在一旁,看二怪提好裤子,将肥大的老棉裤裤腰在腰间打了个折,然后用长长的棉布裤带给好。“你个碎屄,有尿就尿嘛,把你娃个鸡鸡憋坏了咋办?”
二怪笑了笑说:“叔,你甭操我的心,人老啦,想尿高都尿不成了。年轻人憋一天都没事的。”
刘老黑双手放在袖子里,用胳膊肘捅了捅二怪的腰,问二怪:“你想好了怎样劝你妹子没?”二怪摇了摇头说:“虽说是做小,但嫁到秦家是享福哩,又不是受苦,不知她咋个就不愿意。这回到家里,啥也不和她说,如果再不同意,就让秦家过来直接抢人,到时还怕她跑了不成?”
“她可是你妹子哩,你心咋这么狠?”
二怪不吭气,他有他的想法,如果妹子能嫁到秦家,即便是做小,也强过别人百倍,他自然能沾上妹子的光。过了一会,他问刘老黑:“叔,秦老爷祖上是哪里人,不是说是河对岸的吗?咋就能在咱这儿发了财,有这么大的家势。”
刘老黑说:“其实我也闹不清,听我爹讲,秦老爷的爷逃荒来咱这儿了,起先是在你们村落脚,但你们村的族长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蒲剧》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