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47章 归正人(1/2)
【辛弃疾被授予江阴签判,这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吏。】
【这一切的原因只是辛弃疾一个“归正人”的身份。】
【南宋将沦于外邦返回本朝者为归正人,即投归正统之人,这是南宋对北方沦陷区南下投奔之人的蔑称。】
【“归正人”这个蔑称是南宋丞相史浩最初提出的,史浩对那些南归人满不在乎,甚至是歧视,他曾与北伐将领张浚有过一场辩论。
浚曰:中原久陷,今不取,豪杰必起而收之。
(中原沦陷已久,现在若打,北方豪杰必起,愿意响应,一起收复北方。)
浩曰:中原决无豪杰,若有,何不起而亡金?
(中原绝对没有豪杰,如果有,那他们为什么不自己起来消灭金国?)
浚曰:彼民间无寸铁,不能自起,待我兵至为内应。
(北方百姓手无寸铁,不能自己站起来,等到我们发兵,到时可以作为内应,一起抗金。)
浩曰:胜、广以鉏耰棘矜亡秦,必待我兵,非豪杰矣。
(陈胜、吴广当年以锄头木棍反抗暴秦,北方人一定要等待我军,这不是英雄。)
【史浩把北方归来者统称为“归正人”,不能委以重任。】
【之后,“归正人”成为南宋对北方沦陷区南归者的统称,自史浩之后,凡是南归的归正人就会受到歧视,被怀疑。】
【南宋朝廷规定:归正官员,只允许添差某官职,而不厘务差遣,即只给一个闲散的官职,并无实权。】
【南宋完美的延续北宋猜忌武将的国策,开始猜忌归正人。】
【辛弃疾也是那些南归的归正人之一。】
【辛弃疾被授予江阴签判时,是宋高宗在位期间,同年,宋孝宗赵昚(shèn)继位,宋朝的江山回归到赵匡胤的一脉中。】
【赵昚,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高宗赵构养子。】
【宋朝十八帝,赵匡胤、赵光义二人各占一半。】
【赵昚即位后的第二个月,为岳飞案平反,处理秦桧构陷的冤案。】
【赵昚想要收复北方失地,他起用主战派,不顾太上皇赵构和一众大臣的反对,开始北伐。】
【公元1163年,隆兴北伐正式开始。】
【北伐起初取得小规模的胜利,后来,李显忠与邵宏渊因为宿州府库赏赐的问题上产生纠纷,后面一经挑唆,人心浮动。】
【将领之间的矛盾,很快北伐就迎来了溃败,大败于宿州,因在宿州符离郡,史称——符离之败。】
【符离之败给予宋孝宗重大打击,他开始在主战派、主和派之间摇摆不定,在两派辩论和金人的压力下,赵昚最终倾向主和派,隆兴北伐就此草草收场。】
【不久,宋孝宗便派人去金军大营前去和谈。】
【公元1164年十二月,经过宋朝官员的不断交谈,宋金双方达成隆兴和议。】
【其条约主要条款有:
一、宋金世为叔侄之国,与绍兴和议相比,皇帝不再称臣;
二、“岁贡”改为“岁币”,数量有所减少,银绢各从原来的二十五万匹改为二十万两匹;
三、南宋放弃所占海、泗、唐、邓、商、秦六州,双方疆界恢复绍兴和议时原状;
四、双方交换战俘,叛逃者不在其内。】
【隆兴和议之后,宋孝宗不再北伐。】
【宋孝宗倾向于主和派,主和派的人占据上风,主战派的人被贬,赵俊死在离京途中,而辛弃疾想要北伐,他提出北伐的方法始终没有被采纳,石沉大海。】
【公元1166年,26岁的辛弃疾向朝廷呈上《美芹十论》(又称《御戎十论》),又向右丞相虞允文上了《九议》,陈述自己的抗金方略。】
【可惜,南宋偏安一方,不想北伐,哪怕辛弃疾的抗金战略再好,也无用。】
更别说辛弃疾还有个“归正人”的身份,他连朝廷的信任都没获得到,很长一段时间里,辛弃疾在地方担任小官。】
......
天幕弹幕。
【宋朝真得恶心,先是抛弃北方的子民,反而歧视守家的,又想别人替你效命,又歧视他。】
【南人归南,北人归北。这句话太伤北方汉人的心,太恶心了。】
【史浩是懂得坐享其成的,自己躺着不干,等着北方人消灭金国,再迎回南宋。】
【史浩这是认为北方百姓应该自己反抗金国,消灭掉金国,届时归附大宋,没有反抗消灭掉金国是自甘堕落,离谱啊!!!】
【北方人这么多年了,为什么没有消灭掉金国?有时候多找找自己原因,不要想着南宋会发兵,要自己动手,然后再归附大宋,这逻辑......无语了。】
【归正人一处,北方民心尽失,可转头一想,南宋想收回北方失地,也没这个本领,给他们一个岳飞,他们能以“莫须有”的罪名直接砍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历史视频:开局盘点千古风流诗人》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